中新網9月11日電 香港《文匯報》9月11日發表評論文章說,美國國會能夠正視中國軟實力的提升,而且報以相對客觀的態度,這本身就是一種進步,是經歷布什政府和中國博弈八年得出的結論。
文章摘錄如下:
近日,美國國會出臺了一份厚達175頁的長篇報告,詳細比較美國和中國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力,同時也肯定了中國的雙贏外交。對此,有專家認為這是美國對中國軟實力提升之后的“警惕”和“焦慮”,旨在對其自身軟實力下降或受損采取補救措施。
確實,美國雖然將中國視作“利益攸關”,但中國無論在意識形態還是在地緣政治以及發展潛質上都是美國的競爭對手。從現實的大國利益關系分析,中美兩國實力的消長確實讓美國不安。但必須指出,美國國會能夠正視中國軟實力的提升,而且報以相對客觀的態度,這本身就是一種進步,是經歷布什政府和中國博弈八年得出的結論。
美國正視中國軟實力意味著一種確認,而這也是中國在全球化語境下希望得到的。中國的現代強國之路始于改革開放,而強國是個綜合概念,包括硬實力的經濟增長,也包括外交和文化影響力的提升,這就是由美國學者約瑟夫.奈提出的所謂軟實力概念。美國正視中國軟實力提升,不僅激發美國的憂患意識,更重要的是希望中國承擔更多的大國責任。就此而言,中美兩國是有共識和互利雙贏的。
以這份報告為例,美國認為中國軟實力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中國增長的影響力,以及對美國的意義;二是比較中國和美國的全球公共形象,它們如何使用公共外交、國家政策和對外援助等軟實力工具。同時考察了軍事外交、全球貿易和投資以及中國的主權財富基金;三是分析中國和美國在南亞、中亞、非洲、中東和拉美等地的影響力。
從中可以看出,9.11事件以后美國陷入了伊拉克陷阱并導致了基督教文明和回教世界的激烈沖突,從而使全球恐怖主義威脅世界。這是美國自二戰來遭遇一大挫折。此外,因為伊拉克困局,美國在中東的戰略布局呈現出不確定狀態,民主化的大中東戰略功虧一簣。不僅如此,伊朗核問題風云再起,和敘利亞一起,成為美國在海灣地區的戰略障礙。與此同時,東北亞的“朝核”危機,俄羅斯的反西方化,東盟和東亞“10+3”集成機制的構建,大西洋對岸新老歐洲的分野,均使美國的外交軟實力受到挑戰。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隨著中國軟實力的提升,中國在伊朗、朝核等問題上都給予美國多邊框架內的奧援與支持。尤其在解決朝核的“六方會談”框架上,中國成為美國的伙伴。因此,可以說中國軟實力提升的過程,對美國是個利好。中美兩強不是相克關系,而是相生互利關系。
正因為如此,這份報告并沒有提出中國軟實力提升對美國的“威脅”,反而提出美國在全球范圍內比中國有著更為廣泛的影響力。這種評判也是客觀的,雖然中國軟硬實力在增強,但美國唯一超級大國的地位無人能夠超越。
必須指出,美國政府和國會在對華態度上向來存在著理性和非理性。一些反華提案,一些反華言論,均肇始于美國國會。此番美國國會能夠以相對客觀的態度正視中國的軟實力,象征了中美關系進入了更為理性的新階段。一方面,中美間的利益關系日益密切。中美建立了包括戰略、戰略經濟、軍事、貿易、外交等數十個磋商機制,使中美之間攸關戰略利益的結構性矛盾都能得到有效緩解。尤其在當前美國遭遇諸多外交困局的情勢下,中國的軟實力提升,恰恰有助美國解決這些外交紛擾;另一方面,美國作為全球戰略布局的超級大國,其在全球的活動近年來有捉襟見肘之嫌。在此情況下,美國也亟需中國分擔其在全球的責任和義務。而這,也要構建在中國國力提升的基礎之上。
美國正視中國軟實力提升,對中美關系具有現實意義:一是對美國大選年喜歡操弄中國議題的政客們具有警示意義,提醒其不要再像以往那樣隨意搬弄中國威脅論,否則就是不合時宜;二是有助于縮短候任美國總統對華政策設計的彷徨期和調整期;三是對未來中美關系定下基調。只有重視中國軟實力,美國才能確保中美間的利益攸關,美國在內政外交上的政策執行才會平順。因為離開中國的債券,聯邦政府就有破產之虞;離開中國商貿關系,美國經濟也會躑躅不前;離開中國外交配合,美國的全球戰略布局也難以達到目的。這不是危言聳聽,因為中美兩強在地球村的關系已經很難分開。(張敬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