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5月17日,參觀者在江蘇蘇州中國昆曲博物館觀看昆曲表演。隨著“國際博物館日”的來臨,不少游人和市民紛紛來到蘇州中國昆曲博物館觀看昆曲表演,感受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魅力。 中新社發 王建康攝
中新社蘇州六月十九日電 (記者周建琳)號稱中國“百戲之祖”的昆曲,又活躍在中國的戲曲舞臺上。而這背后的推手顯然來自中國政府強有力的財政支持。十九日,在蘇州舉行的第四屆昆曲藝術節上,中國文化部官員透露,中國政府五年來每年撥款一千萬元人民幣,用于搶救保護昆曲。
昆曲被譽為中國民族戲曲的“幽蘭”,劇目豐富,文辭典雅,曲調清俊,對后來的京劇和眾多的地方戲曲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尊稱為“百戲之祖”,是中國文化的“活化石”,詮釋了這個東方國度的古老與高雅。二00一年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但昆曲由于歷史久遠,當代觀眾真正欣賞昆曲的越來越少。大多數昆曲劇團面臨入不敷出的困境。因此,中國政府特別啟動了《國家昆曲藝術搶救、保護和扶持工程》,五年來資助了包括中國五大古典名著《西廂記》、《牡丹亭》、《琵琶記》在內的三十八臺劇目;資助七個昆曲院團錄制了二百出優秀傳統折子戲;資助七個昆曲院團赴瑞典、愛沙尼亞、美國等國進行對外文化交流等等,使昆曲藝術在劇目建設、人才培養、進校園公益性演出及在對外文化交流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據統計,過去的五年中,中國七個昆曲院團進校園舉行公益性、普及性演出一千一百三十余場,近一百萬人次觀看。以學生為主體的新一代昆曲觀眾的形成,成為中國實施昆曲搶救、保護、扶持工程取得的突出成績。
走過六百年的昆曲在舞臺上詮釋經典,綻放活力。十多年前,逐漸淡出舞臺的昆曲,如今,正步入良性循環發展軌道,在中國文化藝術界形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