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佳宏,字青陽,號慧澄。山東招遠人,1966年出生于云南。 1991年畢業于北京畫院研修生班; 1992年在北京舉辦個人畫展,中央電視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人民日報》等多家媒體做過專題報道; 2003-2005年就讀于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班; 2005-2006年就讀于中國畫研究院龍瑞藝術工作室; 2007-2009年就讀于國家畫院龍瑞院長課題班; 1991年作品《秋林》參加加拿大“楓葉杯”中國畫大展獲二等獎; 1994年作品《馱秋》入選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45周年展覽;(中國美協主辦)。 2003年作品在香港大會堂展覽館展出。 2004年作品《纖云度林越》入選中國畫大展(中國美協主辦)。 2005年作品《村靜鳥聲樂》入選中國畫大展(中國美協主辦)。 2006年作品《圣地哈達鋪》入選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七十周年中國畫大展(中國美協主辦)。 2006年作品《群仙相聚在云間》獲水墨張家界中國畫大展優秀獎。(中國美協主辦)。 2007年作品《巴蜀五月》入選第三屆中國畫大展(中國美協主辦)。 作品曾發表在《美術》、《國畫家》、《人民日報》、《大眾日報》、《中國書畫報》、《美術報》、《書畫典藏》、《藝術人生》、《財富與收藏》、《中華名流》、《藝術博覽》等多家專業刊物。出版有:中國畫名家研究《遲佳宏寫意山水》;名家名畫《遲佳宏寫意山水作品》;21世紀有影響力畫家個案研究《遲佳宏》
徹悟通靈 筆補造化
——讀遲佳宏山水畫近作有感
孫克/文
佳宏這幾年一直跟隨龍瑞先生學習中國山水畫,也是龍瑞的學生當中比較出眾的一位。
龍瑞先生很注重研究傳統,挖掘傳統,再加以消化,他提出貼近文脈,貼近傳統,這個思路是很正確的,也是很有道理的。按著這個思路再去體會變法,這樣就不會脫離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精神。我們一直提倡堅持傳統的文化精神,不要讓我們的文化精髓西方化了,特別是從“八五新潮”之后出版的各種書刊、雜志上看,這種傳統文化精神的思路也就是越來越清晰了。當然這不是說我們就是復古的、克隆古人,我們要把古人的精神學到,甚至要更加深入地研究古人的筆墨、圖式、意境,然后再通過消化結合寫生的體悟變成自己的東西。特別現在寫生條件是古人無法比的,喜歡那個地域就能坐火車、坐飛機去,真正的能夠行萬里路,走的地方多了就能體會到很多新的東西。在古人筆墨的基礎上,結合你的寫生能力以及寫生的素材,再加上你個人的創作能力,才會走出一條與古人、今人不同的路子,才能形成自己的風格,這也是我們追求的目標,佳宏也正是走在這條正規的藝術大道上。
很多中國人總是在中國固有的材料上模仿西畫,又畫得不如人家。作為中國人有著數千百年的文化底蘊,就要多考慮怎么來繼承和發揚筆墨的韻味和整體畫面的構成、意境。佳宏的畫就是用純粹的中國畫的形式來表達自己心性的訴求,如他畫的青城山,植背豐富,樹木高大,密林深幽,層次也比較豐富,有“青城天下幽”之說。這些氣息在佳宏的筆下表現得淋漓盡致,很豐富、很自然、很平和。自然、平和就很好,他不靠那些追求怪異的所謂創新而創新的路子去吸引人的眼球,他在逐步形成平和、單純、厚實的風格,他著眼于從簡到繁、再從繁到簡的筆墨構成,這是一個過程。看到佳宏的水墨寫生畫,無論是云蒙山、青城山、黃山腳下以及巴蜀古道等,都不是單純對物象的描摹,而是對景物到情境的轉化,又把它提升到詩的意境?,F場對景寫生的過程中加以創作,這需要一種人文地域特點超常的把握能力,是自己長期形成的學養和當時的感受在瞬間得到發揮。他不像20世紀50年代那個時期,特別是院校的寫生,由于受西方繪畫的影響,都是在用毛筆對景物的描摹,給人感覺是在畫風景畫。那時候的思想是怎么用西方繪畫來改造中國畫。在那個環境下,李可染先生能堅持用中國畫的傳統筆墨,創作出很多祖國大好河山的作品,也就很不容易了。很多人學李可染先生的畫,其實根本就沒有理解他的苦心,而把中國特有的山水畫畫成素描山水畫或者風景畫。佳宏的山水畫就避開了這個誤區,筆墨也越來越講究了,追求的境界也越來越高了。佳宏做人也很坦誠、厚道、穩重、平和,在這樣紛繁的年代里,像他這樣能夠沉下心來研究一下中國畫的本源是不多見的,所以他的畫是經得起考驗的。他對藝術的追求是虔誠的,始終在追求著中國畫的藝術真諦,對中國傳統和近現代的山水畫做過系統的梳理,都在他的作品中得到體會,不僅有行云流水的靈動,也有黃賓虹式的堅凝不可摧破的厚度,雄強而不可撼動的穩固感??催^佳宏曾出版過的一本寫意山水畫集,有著比較濃厚的傳統筆墨功夫,注重研究過“元四家”、清“四僧”,又結合寫生,在作品中整個氣息比較生動、自然。他很注意畫面的云氣留下的空白,這些空白又比較靈動,使畫面增加了許多音樂律動之美。畫面厚重、筆墨和諧、結構生動這是佳宏的一大特點,山石、樹木、田園、瀑布、行云流水的組合滲透出新的氣象,展現出新的意境,畫到這個程度非常不容易。佳宏還年輕,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加上個人的氣質、天性,我相信他會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中青書畫家聯盟網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