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4日,北京剛剛經歷一場大雪,500多位觀眾蜂擁于中國電影博物館售票處。這個位于偏僻的機場輔路的場館迎來了開館四年來最輝煌的時刻。很多普通觀眾連2D和3D電影的區別都不甚了解,對IMAX巨幕更加一頭霧水,但他們堅信媒體、網友口口相傳的建議:《阿凡達》一定要看IMAX版的,要去就去北京最大的那一家。
斯皮爾伯格說:“電影分為兩種,一種是《阿凡達》之前的,一種是《阿凡達》之后的。”這話有點夸張,但這部大片的確讓IMAX的生存狀況大為改觀。這項曾因昂貴的安裝、轉制費被視為雞肋的“高科技產品”,瞬間起死回生,成了坊間熱議的話題和投資商制片方眼中的香餑餑。
【前《阿凡達》時代】
入不敷出 巨幕堪稱“雞肋”
2006年5月,北京第一家商業IMAX———華星影院開業了。“第一個吃螃蟹”看似風光,卻付出了血與淚的代價。原因就一個字,貴。
據華星影院經理劉暉介紹,巨幕電影銀幕成本是100萬到200萬元,放映機要1000多萬元,建設一個巨幕影廳的硬件成本就高達1500萬元左右,相當于建設七到八個普通影廳的費用。一個IMAX影廳一年票房要達1000萬元才能達到盈虧平衡,這幾乎是一家多廳普通影院半年的收入。而巨幕電影的放映成本和日常運營費用也十分可觀。
片源不足是另一個障礙。IMAX起步于科技館,最初以科教片為主。盡管2002年推出的“數字原底翻版技術”,能將普通的35mm膠片“加工”為IMAX版本(70mm),但全球一年的IMAX影片也只有10至12部,不少還無法引進。“2008年三部,2009 年五部。”劉暉說。一些影院不得不在IMAX廳放映普通電影,但觀影效果不佳。
上海唯一的IMAX銀幕所在地———和平影都總經理王伯政表示,他們連完成950萬元的年票房目標都十分困難:“如果在我這個地段的電影院都完不成的話,其他城市、其他地方更難盈利。”劉暉則表示,“前年票房 700萬,去年640萬,在全國已經算是不錯的成績了。我們計算過,建設一個影廳,回本至少要九年。”
IMAX巨幕成了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2008年,萬達院線一口氣訂購了10套IMAX設備,不少同業人員都抱著看笑話的心態,連萬達院線總經理葉寧也承認不指望賺錢。而華星影城在雙井開新影院的時候,打死都不肯嘗試第二只“螃蟹”了。
【《阿凡達》時代】
僧多粥少 買票好比“春運”
訂購《阿凡達》拷貝的時候,上海和平影都一度考慮放棄,但終于做出了正確的選擇。而正是這部大片,掀起了中國的IMAX觀影的狂潮。
鑒于現階段中國目前只有11塊IMAX 3D銀幕,《阿凡達》火爆讓IMAX的電影票成了稀缺資源,觀影過程中怪事層出不窮,蔚為奇觀:一位上海中年婦女為了給兒子買兩張票,凌晨兩點就跑去電影院門口排隊;廣東東莞的IMAX影院播出設備出故障,影院經理給憤怒的觀眾下跪;還有影迷不惜打“飛的”追蹤 IMAX,重慶觀眾奔赴昆明,上海觀眾跑到無錫,哈爾濱觀眾驅車長春,“120元一張的電影票、來回800元左右的打折機票再加上在昆明四星級酒店住了一晚,每人為看電影至少花費了1200元。”群眾們購票熱情太高,影院“奸商”持票待漲,遭到一片譴責,黃牛黨照舊把票價炒到了800塊。
有人說,買《阿凡達》電影票讓中國觀眾提前感受到了春運的氣氛。別看多數觀眾還分不清楚什么是2D和3D,更整不明白IMAX這種高科技,但是中國觀眾實在是太熱情,也太可愛了。
為什么IMAX只在中國出現這樣的奇觀?一句話,僧多粥少。截至去年年底,中國內地銀幕已經達到4723塊,但其中3D銀幕不過700塊,IMAX 3D銀幕更是少得可憐,全國僅有區區11塊!出現一票難求的局面自然在所難免。
什么是IMAX?
- 名詞解釋
IMAX是Image Maximum的縮寫,意為“最大影像”,可讀作“愛麥克斯”,是一種能夠放映比傳統膠片更大、解析度更高的電影放映系統。包括以 IMAX規格攝制的影片拷貝、放映機、音響系統、銀幕等。標準的IMAX銀幕為22米寬、16米高,但不斷有更大的IMAX銀幕出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