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賣的是‘減排量’。”昨天下午,在第十屆科博會甘肅省項目推介會的現場,來自甘肅的企業家李軍告訴記者,他們簽約的項目是根據《京都議定書》中的清潔發展機制(CDM)向其他企業出售二氧化碳的減排量。他所在的企業已經將二氧化碳減排量以每噸8.6歐元的價格賣給英國的中介公司,預計每年可獲利人民幣470萬元。
所謂清潔發展機制,其核心是允許發達國家以投資項目方式從發展中國家購買“經證明的能耗減排量(CER)”。對于發達國家而言,這樣做往往要比在國內實施碳減排項目成本低得多;而對發展中國家的CER售讓方來說,在獲得穩定可觀經濟收益的同時,還可以通過實施項目進行附加優惠條件的技術改造。李軍是甘肅省甘南州迭部卡壩班九水電站的負責人,由于水力發電幾乎不排放二氧化碳,他們擁有相當多的減排量可以出售。
由于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量的大幅增加,是全球變暖、海平面上升和極端天氣增多的重要原因之一。2005年2月生效的《京都議定書》規定,簽約的發達國家必須在2008年至2012年間將溫室氣體排放水平在1990年的基礎上平均減少5.2%。《京都議定書》規定的CDM機制為這些發達國家提供了另一種可行的途徑:提供技術和資金在發展中國家減排。發達國家購買二氧化碳減排量,是出于要完成減少本國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的承諾。因為在全球范圍內,無論在哪里進行減排,效果都是一樣的。
據李軍介紹,雖然卡壩班九水電站到今年年底才能正式開始發電,現在他們已經將二氧化碳減排量以每噸8.6歐元的價格售出,卡壩班九水電站預計每年可有5.3萬噸的二氧化碳減排量,那么,通過出售減排量,每年可獲利45.58萬歐元,約合人民幣470萬元。昨天已經與他們簽約的是英國一個名為“卓信金融有限公司”的中介機構,該機構負責將減排量賣往發達國家。
據了解,事實上,2002年CDM項目就已經第一次走入中國。2002年下半年,荷蘭政府和中國政府就中國第一個CDM項目——內蒙古自治區輝騰錫勒風電場項目簽署合同。據國家發改委有關專家透露,2006年中國的CDM市場已占到全球的一半,不少國際買家正在持幣待購碳指標。此項目的實施不但幫助發達國家實現減排任務,同時也幫助發展中國家獲得資金援助和先進技術。 謝秋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