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
2007 年,我國經濟呈現增長較快、結構優化、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運行態勢,開放型經濟進入新階段。
國際收支交易規模持續擴大,繼續呈現“雙順差”格局。2007年,國際收支交易總規模為4.3 萬億美元,較上年增長30%;經常項目順差3718 億美元,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735 億美元;2007 年末,我國外匯儲備余額達到15282 億美元,比上年末增加4619 億美元。
銀行間外匯市場全年交易量首次突破2 萬億美元。貨物貿易順差規模再創歷史新高,但增速有所減緩;外國來華直接投資持續流入,對外投資穩步推進,資金流出渠道進一步拓寬。雖然國際收支不平衡的矛盾仍較為突出,但有利于逐步改善國際收支狀況的因素開始示作用。
當前,國際收支較大順差是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我國參與國際分工的必然結果,體現了我國經濟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和國際化進程中的階段性特征,反映了國內儲蓄持續大于投資、需求相對不足的現實問題。同時,2007 年本外幣利差變化、人民幣升值預期,一定程度上擴大了國際收支不平衡狀況。2008 年,在國家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的過程中,導致國際收支順差的長期性和結構性因素將會發生積極變化,雖然我國國際收支仍將保持大額順差格局,但調整過程已經開始并將繼續下去。與此同時,國內外的不確定性因素較多,增加了國際收支形勢的復雜性,對此須密切關注,高度重視風險防范。
2008 年,在“控總量、穩物價、調結構、促平衡”的宏觀調控基調下,我國將實施穩健的財政政策和從緊的貨幣政策,嚴格控制固定資產投資過快增長,抑制價格總水平過快上漲,著力擴大消費需求,大力推進自主創新,提升產業結構和市場競爭力。進一步提高開放質量,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繼續積極有效利用外資,鼓勵和規范企業對外投資合作。外匯管理部門將認真貫徹中央的戰略部署,繼續按照“推改革、促流出、重監管、抓手段”的工作思路,深化外匯管理體制改革,更好滿足境內機構和個人合法持有與使用外匯的需要,加強跨境資金流動的統計監測與分析預警,完善外匯儲備經營管理,努力改善國際收支狀況。
|
圖2 2007年人民幣對歐元、日元、港元、英鎊中間價走勢圖 |
一、國際收支概況
2007 年,我國經濟呈現增長較快、結構優化、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運行態勢,開放型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國際收支交易規模持續擴大,繼續呈現“雙順差”格局。
(一)國際收支運行環境
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對全球經濟的影響逐步顯現。全球貿易不平衡的問題依然突出,貿易和投資保護主義有所加劇。國際金融市場大幅調整,跨境資本流動活躍,美元持續貶值,國際食品和能源價格持續走高,通貨膨脹壓力上升。
2007年,中國經濟保持增長較快、結構優化的良好態勢。經濟增長方式出現積極變化,但是,經濟運行也面臨貨幣信貸投放較多、物價上漲壓力增大、固定資產投資總規模尤其是房地產投資增速偏快、制造業產能過剩以及外貿順差過大等突出問題。
由于我國國際收支較大順差是國內外多種復雜因素作用的結果,實現國際收支基本平衡將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
(二)國際收支主要特點
2007 年,我國國際收支交易總規模為4.3 萬億美元,較上年增長30%。經常項目順差繼續擴大,由上年的2533 億美元增加到3718 億美元,已連續六年呈現較快增長;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大幅增長,由上年的67 億美元增加到735 億美元。2007 年末,國家外匯儲備達到15282 億美元。各主要項目呈現以下特點:
1. 貨物貿易順差再創歷史新高,增速有所減緩
2007 年,按國際收支統計口徑,貨物貿易出口12200 億美元,進口9046 億美元,分別較上年增長26%和20%;順差3154 億美元,增長45%,在國家一系列調整進出口結構、促進貿易平衡政策的影響下,貨物貿易順差增速比2006 年下降了17 個百分點。
2. 收益項目凈流入顯著增加
2007 年,收益項目凈流入257 億美元,較上年增長69%。其中,我國海外務工人員的勞務收入增長迅速,全年職工報酬凈流入43 億美元,增長118%。同時,由于我國對外資產規模持續擴大,全年投資收益凈流入213 億美元,增長62%。
3. 外國來華直接投資大幅增長
2007 年,我國經濟發展保持良好勢頭,投資環境繼續改善,對外資的吸引力仍然較強。按國際收支統計口徑,2007 年,外國來華直接投資流入1496 億美元,增長73%。
4. 對外投資穩步推進,資金流出渠道進一步拓寬
2007 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規模達189 億美元。隨著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制度(QDII)的不斷完善,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主體和代客境外理財產品范圍進一步擴大,我國機構和個人對境外證券投資組合更加多樣化,2007 年我國QDII 項下對外投資匯出資金329 億美元。5. 國家外匯儲備繼續快速增長2007 年,國家外匯儲備繼續快速增長,年末達到15282 億美元,比上年末增加4619 億美元,超過2005、2006 兩年的儲備增加額之和。其中,貨物貿易和直接投資順差分別為3154 億美元和1214 億美元,對外匯儲備增加的貢獻率分別為68%和26%。
(三)國際收支運行評價
2007年,我國國際收支交易總規模持續擴大,與同期GDP之比達到132%,比2006年上升6個百分點。這表明我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的能力逐步增強,對外開放程度進一步加深,同時也說明我國經濟對外依存度繼續提高,國際經濟對我國的影響有所加大。
第一,國際收支不平衡是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我國參與國際分工的必然結果。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日益良好的投資環境、相對低廉的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價格,促使跨國公司在全球分工布局中,逐步將加工制造環節向我國轉移,帶動了我國外資的流入和進出口順差的增長。2007 年,海關統計,我國外資企業的加工貿易進出口順差為2118 億美元,占全部進出口順差的81%。
第二,國際收支不平衡是我國經濟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和國際12化進程中的階段性特征。現階段,工業化步伐較快,投資需求較高,制造業產能迅速擴大。在城鎮化進程中,農村大量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增加了勞動力市場的供給,形成了一定的國際比較優勢。
第三,國際收支不平衡是我國儲蓄持續大于投資,國內需求相對不足的外在表現。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居民收入尤其是農民收入仍處于相對較低的水平,再加上社會保障體制改革尚未完全到位,居民預防性儲蓄較多,影響國內需求和消費水平提升到更高層次。此外,國內金融市場發育程度不高,也影響了國內儲蓄向投資轉化的效率。
第四,國際收支不平衡加劇也是跨境資本追求較高投資回報的結果。2007 年,美國發生次貸危機,美聯儲連續降息以應對金融風險,美元貶值壓力進一步加大,國際市場的投資風險也有所增加。在此情況下,我國人民幣升值預期持續存在,本外幣利差發生變化,人民幣資產投資回報相對較高,國際資本流入的動力增加,國內銀行、企業及個人將境外資產調回境內轉化為人民幣資產的傾向增強。
總的來看,未來一段時期,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不會明顯改變,我國經濟有望繼續較快增長,國際收支可能仍將保持較大順差。2008 年,由于國際經濟的各種風險和不確定性增加,國內經濟也面臨一定挑戰,我國國際收支形勢的復雜性增加。為此,需要密切關注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變化,及時分析各種因素對國際收支的影響,積極完善和落實宏觀調控政策,逐步改善國際收支狀況,高度重視防范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