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遠在無錫的永中科技總經理曹參專程趕到了北京。當天下午,在中關村某處僻靜的會館中,他向到場的20多位業內人士提出了一個觀點:呼吁政府將微軟列為中國反壟斷法的“第一被告”。
這一觀點很快引起在場人士的贊同。該天下午由博客網舉辦的小型研討會,很快就演變成為一場針對微軟的“批斗會”。這種熱鬧場景,連主辦方博客網的創辦人方興東也感到意外。
曹參更是有種淋漓暢快的感覺。永中科技是國產Office軟件的代表企業,作為微軟長期的競爭對手之一,曹參一直希望政府提高對微軟壟斷現象的警惕。尤其在歷經13年之后,《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以下簡稱《反壟斷法》)終于獲得全國人大通過,并將于8月1日正式實施,更是讓身單力薄的曹參看到了機會的來臨。
“微軟在中國一直濫用壟斷地位,利用技術壟斷和市場壟斷雙重手段打壓國內企業,并讓國人承受比國際更高的價格。”曹參說。他表示,如果政府不出面,永中科技也準備跟微軟打官司,“我們不怕它,正在搜集各方面的相關證據”。
著名IT評論家方興東也認為,《反壟斷法》出臺的目的是打擊那些濫用壟斷妨礙公平競爭的行為。在這以前,方興東一直是國內號召反對微軟霸權的旗手。
微軟能否成為第一被告?隨著中國《反壟斷法》出臺日期的臨近,由此引發的巨大懸念將隨之揭曉。
傲慢的“中國往事”
實際上,微軟與“反壟斷”掛鉤并不是新鮮事,它在美國本土以及歐盟、韓國等國家和地區已經遭遇了多次反壟斷調查,并且屢訟屢敗。唯獨在中國市場,由于相關法律缺失,微軟十余年來一直有恃無恐。
中國開源軟件推進聯盟副秘書長袁萌還清楚地記得,十多年前,剛剛進入中國市場的微軟,只是在中國人民大學對面破舊的小胡同里租了個辦事處。袁萌當時特意跑去看了一眼,他第一感覺是這家公司相當低調。
然而,微軟之后的一系列強勢行為卻讓袁萌大跌眼鏡。
剛進入中國市場時,微軟公司利用“欲擒故縱”的戰略,通過縱容盜版行為來達到免費廣告推銷的目的。但在完成壟斷后,微軟便開始大張旗鼓反盜版。十余年來,微軟無數次將涉嫌盜版的企業用戶訴上法庭,索賠金額少則數十萬元,多則上千萬元,甚至連貧困地區的中小學校也不能幸免。而收到微軟律師函恐嚇的企業更是不計其數。
鑒于這種做法所引起的民眾反感過于強烈,微軟還聯系美國商業軟件聯盟(BSA)等組織針對中國展開多年盜版調查,并利用中國加入WTO的迫切心態,頻頻向中國政府施壓。
“這些盜版調查像一座大山,壓了中國十幾年,壓得我們喘不過氣來。”方興東說。
對國內軟件產業危害更大的,則是微軟借助于市場壟斷和技術壟斷,通過不開放兼容接口以及捆綁銷售等做法,遏制本土企業的生存空間,進而維護自己的壟斷地位和暴利。
金山WPS(一種文字處理軟件)當年戲劇性地凋謝就是一個典型案例:一度風靡中國市場的金山WPS應微軟要求開放了接口,但沒想到,微軟卻沒有向金山開放相應接口。在微軟操作系統的捆綁下,WPS用戶紛紛轉向Office懷抱——等到多年后WPS可以兼容Office時,微軟一家獨大的格局已難改寫。
綁架式銷售
即使在倡導采購本土軟件的政府采購中,微軟壟斷和捆綁銷售的做法也屢試不爽,暢行無阻。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政府采購都被迫屈從于微軟的“霸權”。直到我國政府多次加大扶持國產軟件力度,這種勢頭才得到一定遏制。
據曹參回憶,在2004年國家農委采購工程中,微軟給采購部門發去傳真,聲稱對方必須購買Office產品,否則拒絕向對方銷售Windows操作系統。就在去年湖北某政府采購項目中,微軟故伎重演:為了打擊競爭對手,它同意免費贈送Office軟件,但前提是對方購買Windows必須加價400元。
曹參認為,微軟在壟斷形式上存在市場壟斷和技術壟斷,在產品方面是體現在操作系統和辦公軟件的雙重壟斷。這種雙重壟斷的危害性遠遠要超過英特爾在單一芯片領域的壟斷。
“Windows相當于一個大球場,但微軟既是裁判又是選手,這讓別的球隊怎么能贏?”曹參向《財經時報》無奈表示。微軟利用操作系統的壟斷為其Office、IE等產品銷售提供巨大便利,這對競爭對手而言顯然是極大的不公平。
金山軟件董事長兼CEO求伯君同樣對這種狀況感到不滿:“這些行為顯然是利用壟斷打擊其他競爭對手。”7月9日,國家電網宣布耗資千萬元采購金山WPS辦公軟件,這讓長期挑戰微軟的求伯君感到無比欣慰。金山WPS長期生活在與微軟“不對稱”競爭的環境中,一度瀕臨倒閉。現在能夠頻頻奪得政府采購大單,這樣的勝利來之不易。
驚人暴利
實際上,微軟等軟件巨頭把中國市場的產品價格定得太高,甚至超過美國本土水平,是導致盜版軟件在中國市場盛行的主要原因。
迫于中國《反壟斷法》即將出臺的壓力,微軟決定從今年7月份開始半價銷售Office產品,售價為699元。如此大規模的優惠幅度創下了其在華銷售的最低紀錄。在這以前,微軟很少有過大幅優惠的舉措——這也恰恰說明,此前微軟在華“牢不可撼”的銷售價格不過是為了獲取更大的暴利空間。
以政府采購為例,微軟采取的一直是高價銷售的策略。2001年北京市政府決定采購數萬套操作系統和辦公軟件,微軟Office給出的報價為2800元。但事實上,曹參當時在零售市場購買正版Office的價格只有2500元。“所幸的是,當年北京市政府明文拒絕采購微軟產品。”
國產軟件商紅旗中文2000的總經理胡才勇也透露,在遭遇2001年北京市政府打壓后,再加上國產Office軟件逐漸成熟的表現,2004年微軟Office價格降低了800元,達到2000元左右。此后,微軟Office最低價格又降為1451元。
相比之下,國產辦公軟件的價格只有微軟Office的1/5.“僅2005年,由于我們國產軟件的競爭,有關政府部門就節約了6.8億元的采購成本。”曹參援引一份當時信息產業部出示的數據稱。
妥協姿態遭質疑
實際上,微軟也感覺到了巨大壓力,并且作出了某種程度的妥協。但這些妥協措施在業內人士看來依然不夠“真誠”。
今年2月,微軟被迫采取開放包括應用程序接口(API)以及通信協議等在內的一系列舉措。微軟中國公司董事長張亞勤當時對此聲稱,開放是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微軟作為產業領導者的必然之舉。
在業界人士看來,微軟此舉不過是迫于全球范圍內反壟斷浪潮的壓力。而且,隨著以Google為代表的開放式互聯網軟件的興起,微軟過度自我封閉的做法無異于“自毀長城”,開放接口是形勢所逼。
曹參在對這些開放的內容逐一研究之后更是大失所望:“說老實話,它公布的東西非常不完整,我們真正想知道的東西它都沒有公布。”曹參認為,微軟所謂開放接口的說法不過是在欺騙消費大眾。
胡才勇也認為,微軟開放的API接口“非常粗略”,公布的內容和真實的細節存在很大差異,競爭對手依然必須按照微軟的規則辦事——“這顯然還是壟斷的心態”。
即使微軟將Office價格降到了699元,曹參依然認為,這個價格還是高過美國境內的售價。
按照微軟公布的價格顯示,Office個人版在美國售價為149美元,相當于1000元人民幣。但曹參在美國網上搜索發現,美國市場真實售價要低得多。“有四家渠道商開價才60美元,最貴的也僅為100美元。也就是說,美國買正版Office的價格不過400元人民幣,比國內最新的699元還少1/3.”曹參認為,相比中美兩國人們的收入水平,微軟在中國高價銷售軟件的做法顯然極不合理。
曹參認為,正是微軟在中國的壟斷地位,維持了其巨額利潤。而中國《反壟斷法》的長期缺失,也助長了微軟的氣焰。“這個事實必須得到改變。”(李國訓)
鏈接
微軟反壟斷調查一覽表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創立于1975年的微軟就在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不斷遭到反壟斷訴訟。
美國
1990年,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就微軟與IBM在個人電腦軟件市場可能產生的沖突進行調查,后由美國司法部接管。
1997年10月,美國司法部指控微軟壟斷操作系統,將瀏覽器軟件與視窗操作系統軟件非法捆綁銷售。
1998年10月,微軟壟斷案開始審理。
2000年6月,美國地方法院作出對微軟拆分的判決。
2001年6月,微軟躲過被拆分的命運,但其違反反壟斷法罪名成立。
2001年11月,微軟和美國司法部達成妥協。
2002年,美國聯邦法院批準了和解協議,微軟面對至少為期5年的懲罰性措施。
歐盟
1998年12月,歐盟對微軟公司反壟斷調查開始。
2004年3月,歐盟委員會認定微軟公司濫用了在個人電腦操作系統市場上的優勢地位,要求其做相應改變,并開出4.97億歐元的巨額罰單。
2006年7月,歐盟委員會決定對微軟公司再次處以總額2.8億歐元的罰款。
2007年3月,歐盟委員會威脅對微軟公司再次處以每天300萬歐元的罰款。
2007年10月,微軟答應履行處罰決定。
2008年2月,歐盟又對微軟開出高達8.99億歐元的罰單。
韓國
2001年4月,韓國Daum通信公司控告微軟及其韓國子公司涉嫌在即時通信軟件業務上有不公平的商業行為。
2004年11月,微軟被指控在其視窗操作系統中捆綁MSN即時通信軟件的行為違反了公平競爭的原則。
2005年,KFTC(韓國公平交易委員會)判定對微軟處以3543萬美元的罰款,并在操作系統中取消對MSN即時通信軟件的捆綁。
2005年11月,微軟為了和解反壟斷起訴,向Daum支付1000萬美元現金。
2007年10月,微軟最終接受3543萬美元的巨額罰款,并在視窗系列操作系統中解除對MSN即時通信軟件的捆綁。
來源:《財經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