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歷程
民營油企在夾縫中生存
“1998年前,民營油企每年共上繳利潤1000多億元。時至今日,每年上繳利潤僅為600億元左右。80%左右的民營石油批發企業都垮了。很多批發企業都有自己的運油碼頭和油庫,現在全部閑置著;民營加油站好一點,但也處境艱難?!敝猩淌蜁L趙友山如是說。
1992年,石油市場改革開放,黨中央、國務院號召利用民間資本進入石油市場。許多民營企業積極響應號召,自籌資金投入到石油市場。在當時寬松政策下,民營石油流通企業如雨后春筍般快速崛起,使全國石油市場迅速發展并形成規模。1992年到1998年間,開加油站、從事石油批發被認為是最賺錢的行業。
然而,好景不長,石油體制發生了變化。
1998年,中石油、中石化兩大集團成立,成品油全部交給了兩大集團。因為沒有煉油廠,也沒有原油,民營油企便開始了斷“奶”和尋“奶”的日子。
1999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原國家經貿委《關于清理整頓小煉油廠和規范原油成品油流通秩序的意見》(以下簡稱38號文件)。38號文件規定,國內各煉油廠生產的成品油,要全部交由中石油、中石化的批發企業經營,其他企業不得批發經營,各煉油廠一律不得自銷。這一下子就把民營油企的命脈控制了。地方政府大刀闊斧地進行了清理整頓,取消了中石油、中石化以外的許多企業的經營資格,其中不少企業被兩大集團收購、兼并或者直接劃轉。
自此,兩大集團在石油流通領域的壟斷地位逐步形成。
據知情人士透露,1998年之前,民營油企享受平等的待遇,可以從煉油廠以出廠價買到油,利潤相當可觀。而之后,只能從兩大集團以零售價買到油,成本一下提高了很多。從油販子手上買油,克扣非常嚴重,一般情況下每噸扣500斤。這更是讓民營油企的經營每況愈下。
內蒙古自治區的一位民營油企的老總訴苦說,自1998年以后,油品價格一路攀升,最高峰時每噸近6000元。1999年以來,他所經營的公司主要是與中石化合作,并簽訂了合作協議。但中石化由于資源緊張,始終不能充足供應或者無法供應,所以只能自己開辟油源渠道,到各煉油廠計劃外高價采購,在夾縫中生存,真是叫苦不迭。虧多贏少,使企業生存艱難。
他還介紹,鄰近地區民營石油企業13家,大部分處于半死不活狀態,個別的徹底死掉,其原因是沒有資源。石油企業投入的資本大,企業死了損失巨大,繼續經營往往虧多贏少,也沒被收購,倒閉的多,自生自滅。市場經濟殘酷無情,在與兩大集團同一市場平臺上無任何優勢可言,價格高了無人要(成本高),賣低了賠本不說,還被扣上了“擾亂市場秩序”的帽子。
浙江溫州后京加油站的老板葉連康說,民營企業在進入石油流通領域的第一天起,就受到壟斷企業的歧視和排擠。民營石油企業在稅收、貸款政策方面都享受不了像中石油、中石化等國有企業所享受的優惠待遇。目前很多民營石油企業都很困惑,不知何去何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