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5大領域分別是“三農”、結構調整、節能減排、自主創新、社會事業
“合理的投資規模,有利于國家經濟穩定增長,但是根據經濟宏觀調控目標的需要,對資金投向要加以引導,要‘有保有壓’,引導投資向‘三農’、結構調整、節能減排、自主創新、社會事業等五個重點領域傾斜,同時要嚴格控制‘兩高’行業生產能力的盲目擴張。”工業和信息化部產業政策司副司長侯世國26日說。
產業政策是國家為了促進市場經濟機制發育,糾正市場機制的缺陷和不足,通過調整資源在不同領域的配置,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形成以農業為基礎、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制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格局。產業政策在資源配置方面的作用不是替代市場,而是遵循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性作用的同時,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建立公平競爭機制,糾正和彌補市場缺陷。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產業結構調整不斷取得新進展,但是產業結構不合理的矛盾仍很突出,這也是我國經濟增長中資源消耗多、環境污染重、整體素質不高和運行不穩定的重要原因。
“國家鼓勵發展的產業方向主要是有利于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的關鍵技術、裝備和產品,以及需要重點發展的農業、服務業、環境和生態保護、資源節約及綜合利用等經濟社會發展的薄弱環節。”侯世國說。
在談到國家支持的產業方向的確定依據時,侯世國認為,目前國內有從研究開發到實現產業化的技術基礎,有利于技術創新,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有較大的市場需求,發展前景廣闊,有利于提高短缺商品的供給能力,有利于開拓國內外市場;有較高技術含量,有利于促進產業技術進步,提高產業競爭力;符合可持續發展戰略要求,有利于安全生產,有利于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有利于新能源開發利用,提高能源效率,改善生態環境;有利于發揮我國比較優勢,特別是中西部地區、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能源、礦產資源和勞動力資源等優勢;有利于擴大就業,增加就業崗位。
針對去年以來,因國際國內經濟發展環境變化,導致部分中小企業經營困難甚至停產關閉的現狀,侯世國認為,停產關閉的企業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生產水平低下、資源消耗高、排放污染重、職工保障條件不完善的企業,由于難以承受高標準的社會公益規范和新的經營環境,被市場所淘汰,這與國家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節能減排的政策目標是一致的。但是也有一部分是具有一定的生產水平和較好的發展基礎的中小企業,僅僅由于國際原燃材料價格上升和市場暫時放緩的影響,面臨經營危機,甚至可能對地方就業和經濟發展造成不利影響。
“對于這種情況,國家應采取相應經濟措施進行調整,幫助盡快渡過難關。目前國家已經將部分紡織品、服裝的出口退稅率由11%上調至13%,同時有關部門也在研究進一步加大對中小企業財稅扶持、信貸金融支持、減輕企業負擔等政策措施,營造有利于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環境,切實推動中小企業結構調整。”侯世國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