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是我國主要的糖料作物,其面積占我國常年糖料面積的85%以上,產糖量占食糖總產的90%以上,甘蔗產業已成為我國主產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和 農民增收的主要來源。2003年,我部頒布實施了《“雙高”甘蔗優勢區域布局規劃(2003-2007)》,促進了甘蔗產業的快速發展。
根據農業部辦公廳《關于印發新一輪〈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2008-2015年)〉編制工作方案的通知》(農辦計[2007]31號)精神,為進一步 推進甘蔗科學布局,促進產業可持續發展,在總結《“雙高”甘蔗優勢區域布局規劃(2003-2007年)》實施的基礎上,制定本規劃。
一、優勢區域發展現狀
《“雙高”甘蔗優勢區域布局規劃(2003-2007年)》發布以來,各地按照規劃要求,采取有力措施,加強對優勢產業帶建設的指導,產業科技進步顯著, 帶動我國蔗糖業實現跨越發展,有效保障了國內食糖供給。至2006年,我國甘蔗總產9978萬噸,產糖1075萬噸,均創歷史新高,為提前4年實現《中國食品與營養發展綱要(2001—2010)》規定的人均食糖攝入量9公斤的目標做出了重要貢獻。
(一)開展的主要工作
我部及地方各級農業部門利用各種媒體,采取多種形式,加大規劃的宣傳力度,加強對實施過程和成效的跟蹤報道,擴大了規劃的社會影響。廣西、廣東、云南等主產區深入貫徹我部甘蔗優勢區域規劃,結合本地實際制定了本省甘蔗發展規劃。各級政府和企業投入力度不斷加大,據不完全統計,規劃實施以來,國家通過“雙高”糖料基地建設、種子工程、“948”引進國際先進技術重大專項等項目,累計投資近億元,引導地方政府投入近3億元,帶動企業投入5億元左右,累計投資超過9億元,用于改善蔗區生產條件,推廣應用先進科技成果,提高綜合服務水平,全面提高產業生產能力。企業以原料生產為第一車間、注重基地建設、工業反哺農業、尋求工農共贏的理念明顯增強,定單合同、保護價收購、糖價和蔗價聯動已成為行業通行做法,穩定了原料供應,保障了蔗農利益,實現工農共贏。
(二)優勢產業帶建設成效
1、生產布局集中度顯著提高
2006年,優勢區域甘蔗種植面積1401萬畝、甘蔗總產7103萬噸、產糖868萬噸,分別占全國的62.4%、71.2%和80.7%,集中度比規劃實施前的2002年分別提高了5%、6.6%和15.8%。隨著甘蔗生產的集中,加工業集聚效應也逐漸顯現出來,全國90%以上的制糖企業位于優勢區域內,規劃的實施顯著促進了資源優化配置。
2、生產能力顯著提升
規劃實施以來,優勢區域甘蔗生產水平顯著提高,2006年平均單產76噸/公頃、蔗糖分14.2%、公頃產糖9.3噸,分別比2002年提高了4.5%、1%(絕對值)和20.8%,優勢區域公頃產蔗、產糖量比全國平均高13.9%和29.2%。在優勢區域帶動下,2006年全國甘蔗種植面積比2002年增長7.3%,總產提高10.7%,制糖期延長30天左右,蔗糖產量增加14.3%,成為世界第三產糖大國。
3、食糖加工業素質顯著增強
規劃的實施顯著促進了資源優化配置,隨著甘蔗生產的集中,加工業集聚效應也逐漸顯現出來。2006年全國共有甘蔗制糖企業212家,90%以上位于優勢區 域內;制糖企業數量比2002年減少了128家,但加工能力明顯增強,甘蔗制糖業日處理能力達78萬噸,比2002年提高了18.2%。全國現有南華糖業、廣西農墾、鳳糖生化、英茂糖業、湛江農墾等17家日加工能力超萬噸、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制糖業節能增效顯著,2006年制糖業標煤耗(4.97)為歷史最低水平,比2002年下降20.5%,噸蔗耗電量(30.86)比2002年下降2.7%,等折白砂糖產率(12.23%)比2002年提高1.28個百分點。
4、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
甘蔗生產能力和加工業素質的增強明顯提升了我國食糖產業的國際競爭力,有效抵御了進口食糖的沖擊。加入WTO五年來,我國年均進口食糖119萬噸,僅為承諾數的61%,占年均產糖量的11.7%。近三年,進口糖占我國食糖消費量的比重每年下降1個百分點,2006年僅占9%。
5、工農業效益同步增長
2006年,全國甘蔗總產值269億元,比2002年增加125億元,增長86.8%,全國蔗農人均增收520元;甘蔗糖銷售收入398億元,同比增加143億元,增長56.1%;甘蔗制糖業稅收32億元,利潤64.5億元,同比提高35.6%和6.86倍,甘蔗產業的發展促進了農民增收、企業增效和國家增稅。
(三)總體評價
規劃發布實施以來,促進了甘蔗生產布局的優化調整、產業集聚和優勢資源的整合,引導項目和資金有效投入。到2006年,規劃的總體目標基本實現:優勢區域 甘蔗面積占全國的62.4%(規劃目標54%);甘蔗總產占71.2%(規劃目標60%);產糖量占甘蔗糖總產的80.7%(規劃目標65%);平均單產76.1噸/公頃,比預定目標提高1.1噸/公頃;由于受病蟲害、暖冬和雨水影響,2006年平均甘蔗蔗糖分14.2%,比預定目標14.5%低0.3個百分點。目前,我國甘蔗平均單產66.7噸/公頃,進入世界先進行列,僅次于澳大利亞、巴西和美國,列第四位。
(四)經驗與啟示
1、政策導向是前提。優勢區域布局規劃的發布實施,通過政策指導、市場帶動,引導了產業集聚和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促進了政策、項目、資金、人才向優勢區域傾斜,有效落實了管理和服務保障措施,使得規劃的實施得以順利進行,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2、比較優勢是核心。甘蔗產業的發展要靠企業和蔗農充分發揮其經營自主權,市場經濟條件下,比較效益是產業發展的驅動力。規劃引導產業朝節本增效的方向發展,增強甘蔗比較優勢,實現蔗農增收、企業增效、國家增稅三方共贏的良好格局,才可以保證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3、科技創新是支撐??萍硷@著提高了甘蔗生產能力,2006年,廣西新一輪良種覆蓋率達96%,推廣配方施肥212萬畝,占全區的20.4%;推廣節水灌溉技術224萬畝,占全區的21.9%;推廣機械化深松363萬畝,占全區的35%。云南20個優勢區域縣新一輪良種覆蓋率達85%,推廣配方施肥248 萬畝,占全省的74%;深溝板土栽培166萬畝,占全省的49%;地膜栽培76萬畝,占全省的23%;機防和化學除草250萬畝,占全省的74%。2006年,廣東6個縣新一輪良種覆蓋率達98%,推廣機械化深松120萬畝,占全省的80%;生物防治23萬畝,占全省的15%,這些技術的推廣應用為甘蔗生產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4、增加投入是保障。國家、地方、企業及相關組織在蔗田基礎設施建設、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和社會化服務等方面增加投資,金融、保險、信貸等多渠道扶持產業發展,總投資近10億元,這些投入增強了產業科研創新能力、改善了生產條件,有力的保障了甘蔗產業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