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2月23日電 中國商務部部長陳德銘23日在全國商務工作會議上指出,明年商務工作的總體要求是:以擴大國內消費需求和保持外貿穩定增長為重點,完善政策,強化服務,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加快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實現商務事業又好又快發展。
陳德銘表示,按照以上目標,明年要著力抓好以下八個方面的工作:
(一)加強流通網絡建設,擴大城鄉居民消費
網絡是消費的通道、流通的載體,其發育程度直接影響流通的效率,關系消費的實現。要把流通網絡建設作為商務領域擴大消費的重要切入點,著力構建高效安全的流通網絡體系,充分發揮流通網絡的爆發功能,擴大農村消費,提升城市服務消費。各級商務部門要抓住中央和地方擴大投資的機遇,爭取將大型批發市場、公益性服務消費平臺、倉儲物流、物資儲備等商業基礎設施納入到民生工程、基礎設施建設中去,解決一批長期想解決但尚未解決的問題,力爭流通網絡建設上一個新臺階。
一是加快農村流通網絡建設。以日用品流通網絡和農產品流通網絡為重點,繼續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爭取到“十一五”末再建設改造25萬家農家店和3000個區域性配送中心,覆蓋75%的鄉鎮、50%的行政村,配送率達到50%以上;進一步拓展“一網多用”功能,推進“萬村千鄉”網絡與供銷社、郵政、電信等網絡的結合。深入實施“雙百市場工程”,支持農產品批發市場改造和大型流通企業農產品冷鏈配送系統建設,提高鮮活農產品進入冷鏈系統的比重。
二是繼續完善城鎮流通網絡。以搭建公益性服務消費平臺為重點,滿足城鎮居民對文化娛樂、休閑旅游、體育健身和家政服務等多元化服務需求。不斷完善社區商業功能,大力推廣“便利消費進社區、便民服務進家庭”的“雙進工程”,引導購物、餐飲、服務類連鎖企業進入社區,發展貼近居民生活的業態和服務方式。以主食加工配送中心和早餐網點建設為重點,加快發展大眾化餐飲。開展縣級市商業網點規劃,促進縣域經濟發展。
三是扎實做好家電下鄉推廣工作。家電下鄉政策是財政支持擴大消費的有益探索。從山東、河南、四川、青島三省一市的試點情況看,這一政策不僅支農惠農,而且對擴大農村消費成效明顯,財政資金放大了近7倍的購買力。按照國務院的統一部署,在財政部的大力支持下,明年家電下鄉政策要推廣到全國。同時,對地震災區和少數民族地區,農民購買家電的補貼將由中央財政全額承擔。各地要積極行動起來,加強與財政部門的聯系,強化領導,精心組織,建立工作責任制,抓緊制定實施方案,擴大農村消費需求。
四是規范發展再生資源流通網絡。推進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建設,支持基礎條件好、輻射能力強的再生資源市場和分揀中心建設,提高再生資源回收率。完善二手車市場信息系統,倡導汽車品牌經銷商開展新舊汽車置換業務,支持二手車交易市場和報廢汽車回收拆解企業改造升級,加大對汽車報廢更新的資金扶持,加快淘汰“黃標車”。開展零售業全面節能行動,支持城市大型零售店鋪開展節電節水技術改造。引導零售企業簡化包裝,繼續推行有償使用塑料購物袋。
五是積極培育一批大型流通企業。通過股權置換、資產收購等方式,對國有流通企業資源進行跨區域整合,爭取用3年左右時間,組建培育幾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國有控股大型流通企業集團,發揮龍頭帶動作用,增強市場供給保障和調控能力。各地也要根據本地實際,重點培育和扶持大型流通企業。同時,繼續支持中小流通企業發展。
(二)促進商品流通,完善市場調控
一是加強運行監測,強化信息引導。各級商務部門要按照“準確監測、深刻分析、科學預測、快速反應、及時調控”的原則,進一步完善城鄉市場信息服務體系,把近5年發生過大幅波動及組織過緊急調運的生活必需品全部納入監測范圍。要加強預測預警,及早發現市場波動苗頭,增強市場調控工作的前瞻性和主動性。要完善發布制度,提高公共信息服務的質量和水平。
二是加強產銷銜接,促進農產品流通。搞好農產品的購銷和調運,暢通流通渠道,降低流通成本,推動完善食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加強農產品市場調控,防止農產品價格大起大落,促進農民增收。開展農超對接,建設從鮮活農產品直采基地到超市之間的冷鏈系統、物流配送系統和快速檢測系統,在全國建立一批具有較大規模的農產品直采基地,培育農產品品牌。組織大型批發市場、零售企業和農產品加工企業與產地農村合作組織、農副產品經紀人和種養大戶建立產銷銜接機制。大力推進農村商務信息服務體系建設,進一步提高網上購銷對接服務效益。
三是完善儲備制度,努力做到 “豐時收儲、歉時投放”。進一步完善中央、地方兩級儲備制度,擴大肉、糖儲備規模,增加小包裝糧油等儲備品種。尚未建立地方儲備的地區要盡快建立,已經建立的要繼續增加品種、擴大規模。探索建立商業代儲制度,引導和鼓勵企業保持適當庫存水平。研究設立市場應急專項資金,用于組織急需商品生產、區域間調運、緊急進口等。加快儲備基礎設施建設,明年要完成5個中央儲備肉直屬冷庫建設,增強儲備能力。
四是規范市場秩序,維護市場公平競爭。實施食品放心工程,支持社區標準化菜市場改造和建設,促進大型屠宰企業健康發展,推進酒類流通溯源信息化管理。加大市場監管力度,適時開展專項整治,進一步完善舉報投訴系統,加強對地方商務行政執法工作的指導。加快商務領域信用體系建設,啟動信用銷售試點工作。促進零售商、供應商公平交易,特別是在當前工業企業面臨較大困難的情況下,一定要督促商業企業取消對供應商的不合理收費。完善典當、拍賣、租賃、直銷等行業監管機制,推進原油、成品油流通體系規范有序發展。繼續完善反壟斷法律體系建設,加強對國內市場競爭環境的總體評估和監控,依法實施反壟斷審查,引導企業通過公平競爭做大做強。
(三)保持進出口穩定增長,加快轉變外貿發展方式
一是加大財稅金融政策支持。配合財稅部門,把國務院已出臺的提高部分產品出口退稅率的政策落實好,穩步推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支持中西部加工貿易重點承接地的發展,促進加工貿易梯度轉移。協調金融部門切實改善出口的金融環境,加大對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改善企業融資擔保條件,健全出口信用風險保障機制。
二是大力開拓新興市場。在繼續鞏固美歐日等傳統市場的同時,要加快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積極引導企業充分認識新興市場的作用,不嫌訂單小、利潤薄,不怕吃苦,下大力氣開拓南亞、中東、中亞、南美、東歐等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出口市場。駐外經商機構要廣泛了解和搜集駐在國的市場信息,及時為企業開拓新興市場提供良好的服務。引導企業利用好現有的區域次區域合作機制,擴大與區域內新興市場的貿易往來。鼓勵和支持企業到新興市場參展辦展,進行商標注冊、質量認證。國內舉辦的各類展會,也要廣泛邀請新興市場客商參加。
三是優化出口商品結構。內外部環境趨緊為結構調整提供了機遇。要會同有關部門,重點推動自主品牌產品和大型機械、成套設備以及優勢農產品、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加大對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和參與國際競爭的扶持力度。在明確界定產品目錄的基礎上,完善“兩高一資”產品出口調控政策。深入推進科技興貿工程,搞好創新基地建設。提升加工貿易產業產品層次,延長加工貿易產業鏈條。加強出口產品質量促進工作,面向企業提供進出口產品質量檢驗標準咨詢服務,完善出口產品質量全過程監管體系。
四是大力發展服務貿易。完善服務貿易促進政策,支持軟件、文化和中醫藥等重點領域服務出口。在航空、運輸、金融、旅游等優勢行業,培育一批有國際競爭力的服務貿易企業,積極鼓勵中小型服務企業開展對外交流和合作,培育服務貿易品牌。加強與重點國家和地區服務貿易推廣機構的聯系,完善服務貿易促進體系。
五是積極擴大進口。綜合運用降低關稅、進口貼息等政策手段,擴大先進技術設備、關鍵零部件進口。繼續實施進口便利化措施,簡化手續,減少限制。
(四)穩定利用外資規模,提高利用外資質量
一是完善投資環境。將創建政策透明、行政規范、營商便利、公平競爭的投資環境作為當前提升我國引資競爭力的重要手段。繼續下放外資項目審批權限,對一般外資項目逐步實行備案制。創新外資管理體制,從自主創新、節能環保、土地集約利用、促進就業和履行社會責任等要求出發,創建符合科學發展觀的綜合評價體系,納入項目審批、外資統計、投資促進等外商投資管理各個環節。進一步清理涉及外商投資企業的收費和檢查事項,大力構建政府公共服務平臺。
二是優化利用外資結構。將利用外資與促進國內產業結構優化相結合,重點鼓勵外商投資高新技術產業、節能環保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在加強反壟斷審查和維護產業安全的基礎上,鼓勵外資參與國內企業重組和傳統產業技術改造。大力發展服務外包,研究出臺促進服務外包發展的綜合性政策措施,支持服務外包企業人才培養、國際資質認證和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努力緩解大學生就業壓力。
三是改善外資區域布局。進一步落實財稅政策,促進投資便利化,降低物流成本,以中西部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為載體深入推進產業轉移。鼓勵長三角、珠三角地區開放型產業向省內欠發達地區、中西部和東北老工業基地轉移。支持東部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通過對口合作等方式,加強與中西部國家級開發區合作,實現東中西互動、協調發展。支持符合條件的省級開發區升級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四是創新利用外資方式。發揮外資并購對國內企業改組改造、產業結構升級的促進作用。研究完善外資企業境內上市的相關政策,引導符合條件的外商投資企業在境內上市。完善并購價格決定機制,規范企業產權關系,依法進行并購審查。完善創業投資的資本市場退出機制,鼓勵外商創業投資發展,促進高新技術企業成長。積極探索排放權轉讓、股權投資基金等利用外資方式。
[2][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