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2009年,將是中國汽車產業發展歷程中不平凡的一年。相對于成熟的國際汽車市場而言,中國汽車市場容量尚未飽和,它依然是最具活力的一個市場。已經有人預言,2009年,全球的汽車增量要看中國市場,而在國內,最大的增量又將會在哪里?請看報道———
這些年,我國汽車工業快速發展,但主要受益在城市消費人群。在特殊的經濟環境下,激發城市消費者的消費需求是尋求市場增量的一個方向,而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進一步深入開展,促進農村汽車需求的增長和汽車市場的形成,將為我國汽車工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目前我國大部分農村現有交通工具,仍處于載貨車、農用運輸車、拖拉機、摩托車、畜力車、人力車并存的狀態,老舊程度都有待于進一步升級。而隨著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費意識的轉變,以及農村公路建設水平的提高,“汽車下鄉”具有堅實的現實基礎。
在鼓勵家電下鄉的進程中,各方面積累了足夠的經驗,在“汽車下鄉”的新實踐中,國家在政策上釋放強烈的支持信號,鼓勵企業認真做好“汽車下鄉”這道題;同時,實實在在的財政補貼也極大地激發了農民的消費熱情。在被業界視為汽車產業調整風向標的“振興規劃”中,明確提出,要培育汽車消費市場,從2009年3月1日至12月31日,國家安排50億元,對農民報廢三輪汽車和低速貨車換購輕型載貨車以及購買1.3升以下排量的微型客車,給予一次性財政補貼。農村汽車市場能否就此進入“黃金期”,機遇似乎已經擺在眼前。伴隨著新農村建設的推進,如何服務新農村,開拓和發展這個廣闊的市場,為農民制造更多、更好、更適銷對路的汽車,來滿足農村日益增長的交通和運輸需求,政策之外的答案,還需要每一家汽車企業來給出。
首先,企業要有適銷對路的產品來供應農村市場。據專家介紹,我國的農村用車經歷過階段性的發展和變化。上世紀80年代初,農村的運輸以人力、畜力車、手扶拖拉機居多。進入90年代,農村經濟建設大力開展起來,三輪或四輪農用車兼顧著貨運與客運。2000年前后,在城市里部分老舊卡車、微型車、微型面包車等也出現在農村運輸中。而隨著農村小城鎮化與半城市化進程的加速,農村道路條件的改善,以及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民的消費觀念也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他們渴望多用途的適宜農村用的汽車新產品,既裝點了自家的門面,在安全性與經濟性上又能兼顧。因此,對于企業來說,這些消費趨勢的變化,都是需要深刻把握與研究的。目前,盡管有很多企業對政府此次開辟“汽車下鄉”新路徑的指導思想有著積極的反響,但此前,看好農村市場的汽車企業仍在少數,產品儲備上還有一定的差距。同時,各地農村的經濟條件和農民對汽車的需求差異較大,因此,能否生產出適合中國農村使用的汽車是企業面臨的關鍵問題。
其次,合理的產品性價比也是開拓農村市場的關鍵。提倡“汽車下鄉”,就是要從根本上改變原來農村道路上突突冒著黑煙的三輪、四輪車沾著泥土時而快跑,時而又打不著火的景象。農用車目前由于排放和安全性問題,在使用過程中受到很多限制,因此,新的農用車產品首先需要的是提高技術含量,產品升級換代。而這與企業控制成本之間如何找到平衡,也是關鍵問題所在。此外,盡管農民現在的收入水平與消費能力都有了提高,但農民的錢也是來之不易,企業要深入了解農民的消費水平和生活狀態,不能以在農村市場尋求豐厚回報為利益出發點。
第三,汽車怎么賣到農村去,這也是需要統籌考慮的問題。汽車無論對于城市消費者,還是農村消費者都是大宗消費品。所以,“汽車下鄉”,賣產品,也是賣服務,要形成相應的配套能力。汽車的銷售模式不同于家電行業,汽車的銷售渠道并沒有蘇寧、國美模式,因此有售后渠道本身的問題需要解決。而在農村市場是否適合沿用傳統的4S店銷售模式,這對于挖掘農村市場的本土汽車企業來說,是一個新的課題,各種新模式在這個過程中都可以探討。前提只有一個,那就是,汽車產品下鄉,農民生活質量也要隨之提高。
總之,汽車企業關注“汽車下鄉”,要有服務于新農村建設的意識,必須深入到農村,吃透農村市場;要引導農民朋友通過使用汽車,提高他們的收益,改變傳統的生活方式,最終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