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長三角經濟圈的陸家嘴金融中心
近日,《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正式頒布,《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初稿)》也已上報國務院。今年全國兩會上,構建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建議成為熱點……這些都傳遞出一個積極的信號:活力頻現的區域經濟正成為提振中國經濟的強大力量。
產業升級轉“危”為“機”
“政府出臺系列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政策,既有內因也有外因。”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副所長、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秘書長肖金成向記者表示:“現在發布更是個好時機,外部的壓力和內部的需求相結合,具有更大的現實意義。”
世界金融危機也波及到中國的部分地區和產業。在外向型經濟活躍的珠三角地區,一些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受到了影響。肖金成表示,如今不少企業面臨壓力,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不得不進行產業轉移或發展高新技術,“一般制造業為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企業讓路,這就是騰籠換鳥,對珠三角而言也許不是壞事。”
《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的頒布給該地區的發展注入了一針強心劑。《綱要》指出一條明路:唯有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大力推動自主創新,才能轉“危”為“機”。同時,隨著粵港澳一體化的推進,珠三角的金融、物流、航運等領域將進一步發展,現代服務業將為高新技術產業提供堅實的支撐。
肖金成分析,這將繼續促使珠三角地區發揮生態環境、投資環境和地理區位等優勢,“先進制造業還在向珠三角聚集,這個過程并未停止,也不會逆轉。珠三角仍擁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圈內互補圈外合作
日前,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杜鷹表示,包括珠江三角洲9個城市和香港、澳門在內的大珠三角地區,已經成為世界第三大都市圈。
大珠三角的經濟活力,源于內部優勢互補,商業嗅覺敏銳的企業頗有感觸。全球第二大零售便利品牌OK便利店在香港、澳門、廣州、深圳等地開設店鋪400余家,該品牌中國業務負責人謝耀漢向記者表示,大珠三角地區經濟互補性很強,“發揮地域優勢降低配送成本,是提高連鎖企業競爭力的核心。”
周邊企業青睞珠三角只是跨地區合作的一個縮影,“珠三角”、“大珠三角”、“泛珠三角”等概念的不斷延展也頗有意味。肖金成說:“概念頻出的背后,表明地區發展超出了原先地理范圍的框架,珠三角起到了帶動周邊地區經濟的作用。”
在珠三角與長三角的輻射作用下,海峽西岸經濟區的發展也開始提速。不久前,海峽西岸經濟區具體落實措施正式公布。今年全國兩會上,構建“海峽經濟區”的提案引發熱議。專家認為,構建“海峽西岸經濟區”有助于促進兩岸經濟合作,同時,也能將臺灣的優勢輻射到海峽西岸地區,繼而推動中部崛起。
“構建區域經濟圈的現實意義就是推動圈內合作圈外聯誼,圈內互補圈外合作。”肖金成表示,區域經濟的活力不斷增強,支撐起整個中國經濟發展的大廈。
區域協調邁出新路
1999年以來,一系列區域政策接連出臺,中國邁上了區域協調發展的道路,并形成了東部率先、西部開發、中部崛起和東北振興“四大板塊”,以及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等“八大經濟圈”。
在國家區域發展戰略和政策的作用下,各地經濟發展水平更趨協調。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部長張軍擴告訴記者,2004年到2007年,按基尼系數計算的中國地區差距呈現縮小趨勢,基尼系數下降了0.005。
對此,肖金成表示,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和人口向沿海地區流動,西部地區人均收入水平會有較大程度的提高,而政府投資的傾斜也將有利于增加西部地區人民的收入。“今后,我國東西部地區的人均收入差距可望繼續縮小。”
此外,他還預測,中國經濟重心有北移的趨勢:“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水資源條件的改善,制約北部沿海地區發展的因素將逐步化解,經濟重心向北轉移的趨勢有可能成為現實,廣義的環渤海地區的重化工業將成為中國經濟的重要支撐。”
肖金成表示,未來30年間,我國區域經濟格局將更趨協調,在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繼續主導中國經濟發展的同時,京廣線中段和長江中游地區可望崛起,一大批中等城市成長為大城市,新的城市群不斷涌現。而國際經濟合作和次區域經濟合作則顯現中國經濟對于世界的影響力。
(潘笑天 冷 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