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際上看,要看到發達國家的經濟尚無實質性復蘇。在世界經濟比重中,發達國家占有絕對的優勢,世界經濟的發展趨勢,相當程度上就是取決于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趨勢。而這些國家,又是我國重要的貿易對象,對他們的出口也是我國經濟增長的動力之一。但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美、日和歐元區經濟今年分別下降2.8%、6.2%和4.2%,它們經濟不景氣,直接影響到我國的對外貿易,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中美、中日和中歐雙邊貿易總值分別下降16.6%、23.1%和20.9%。倘若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經濟近期仍然萎靡不振,在低位徘徊,我國的對外貿易也將不會有很大起色,由此直接影響到我國經濟增長的恢復速度。
因此,為了保增長,一段時期內仍有必要繼續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與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著力擴大內需,特別是內需中的消費需求;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積極開拓外需市場,內需與外需只有均衡發展,才能有利于盡快擺脫全球金融危機對我國的沖擊。
通脹是遠慮
從近期宏觀經濟形勢看,短期內我國不會出現通脹,但確實存在通脹壓力,至于通脹預期會不會變成現實,需密切注意以下幾個因素的走勢。
■要注意農產品價格。今年上半年,我國糧食價格累計漲幅達4.9%。以歷史經驗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歷的多次通貨膨脹,其中一個明顯特征是通脹與糧價上漲如影隨形。1985 年、1988 ~1989 年、1993~1995年三次較嚴重的通脹,無不與當時糧價大幅上漲有關。糧價是CPI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上漲直接抬高了CPI。在2007年CPI漲幅構成中,食品類價格上漲的貢獻度達到85%左右。而且,農產品是重要的初級產品,其價格上漲也會引起相關產品的價格上升。更為重要的是,農產品價格上漲,尤其是糧價上漲,會給人們帶來很深的物價上漲感受,從而加重通脹預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