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路倩雯
嘉 賓: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院長 陳文敬
中國社科院財政與貿易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于立新
對外經貿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教授 白樹強
針對美國對從中國進口的輪胎實施特殊保障措施的舉動,中國政府正式啟動了世貿組織爭端解決程序。
中國為什么頻頻受到貿易保護主義侵擾?貿易保護主義給中國產業帶來了怎樣的影響?為此,本報專訪了三位國際貿易研究專家。
金融危機是直接原因
問:中國為什么會頻頻遭遇貿易保護主義的侵擾?
陳文敬:隨著全球經貿交往規模的不斷擴大,經濟體之間的摩擦日見頻繁,這是經濟全球化和貿易自由化進程中利益博弈加劇的規律性表現,也是公平貿易訴求和現行規則下各自權益維護加強的正常表現。中國之所以受到貿易保護主義侵擾,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是中國作為新興貿易大國與世界各國的經貿交往規模日益擴大,在市場競爭愈益激烈情況下,發生貿易摩擦和糾紛的機會也會越來越多。二是經濟衰退期間各國更多采取貿易保護措施是規律性的表現。三是有的世貿組織成員濫用規則。
于立新:自1993年起,中美貿易間美國一直處于逆差,這種長期的逆差必然導致美方對中方頻頻挑起貿易爭端和摩擦,美國發動貿易保護主義攻擊的第一個對象也必然會是中國。
此外,傳統貿易產品市場需求是有限的,后金融危機過渡時代各國為了爭奪市場份額,必然會掀起貿易保護主義的浪潮,這是發達國家在國際政治和經濟領域與中方博弈的需要。
從全球范圍看,國際金融危機是導致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直接原因。我們還要警惕民族主義在貿易保護主義領域推波助瀾。
白樹強:目前,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根本原因在于全球經濟增長的放緩,而此次金融危機的出現更是引起了人們對全球化和自由貿易的反思,進一步催化了貿易保護主義情緒的釋放。各國政府面臨著更大的國內經濟、政治的雙重壓力,因而貿易政策更多地用來緩解國內的矛盾和壓力,導致了全球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分析當前國際貿易摩擦升溫的深層次原因,可以看出,貿易保護主義、國際產業結構的重構和趨同、出口市場的集中及多邊貿易體制的缺陷是貿易摩擦形成的主要因素。
貿易保護沖擊產業鏈
問:國外采取的貿易保護主義給中國的產業造成了怎樣的影響?
陳文敬:據WTO統計,中國已連續14年成為被發起反傾銷最多的成員。僅在2008年全球新發起的208起反傾銷調查和14起反補貼調查中,涉及中國的分別占總數的35%和71%。
與日俱增的技術性貿易壁壘是對國際貿易構成嚴重影響的又一重大威脅。據調查,僅2006年中國就有15%的出口企業受到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影響,造成貿易機會損失1400多億美元,占當年中國出口貿易總額的15%。還有,中國已連續幾年成為美國337調查最多的國家,其中,機電產品為重災區。
于立新:我國外向型制造業基本上都處在全球價值鏈的低端環節,國際競爭力不強,國外的貿易保護主義將會對我國的產業造成非常嚴重的沖擊,具體表現在以下幾點:首先,在金融危機的沖擊下,我國出口企業海外訂單減少,國內失業增多,眾多企業面臨倒閉的危險,國際貿易保護主義將會不斷放大這一效應。其次,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將會大大削弱我國加工貿易的競爭力。第三,我國遭遇國外貿易保護措施給國內帶來的沖擊往往會涉及整個產業。
白樹強:在國際貿易保護主義加劇的背景下,中國作為世界第三大貿易實體和第二大出口國,成為國際貿易摩擦的主要對象。據商務部統計,今年1至8月,共有17個國家(地區)對中國發起79起貿易救濟調查,涉案總額約100.35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16.2%和121.2%。
企業要學會在規則下競爭
問:中國應怎樣運用WTO規則維護自身權益、解決爭端?
于立新:只要有國際貿易,就一定會出現貿易摩擦,也就必然會有成員方的訴訟,而如何充分利用WTO爭端解決機制在最大程度上維護中國的自身權益,就成為后金融危機過渡時代,我國政府面臨新一輪挑戰的關鍵問題。
首先,必須加強對WTO爭端解決機制和程序的研究預判工作。第二,成立監督其他國家履行WTO義務的專門信息情報機構,合理運用WTO爭端解決機制,對其他成員方對我國實行的各種不公平的或者歧視性待遇及時提起反訴訟。
陳文敬:從政府層面講,應承擔起信息傳遞、對外交涉及技術等層面上的支持工作。首先,要建立起一個反應迅捷的預警機制,提供準確及時的信息;其次,一旦爭端發生,則依據相關規則和國際慣例,認真做好磋商或啟用爭端解決機制的各項工作。對那些濫用規則、不公平或歧視性做法,理所當然地要予以反擊,包括擬定反制措施,堅決捍衛我方利益。同時,按照WTO規則,妥善處理輸華產品糾紛,維護中國企業和消費者利益。
從企業層面講,必須學會在規則下競爭。企業還要密切配合政府主管部門和行業組織,積極應訴,據理力爭,將損失降到最低。
白樹強:我國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爭端,應盡可能地通過多邊渠道予以解決,促使貿易摩擦非政治化,盡量避免雙邊貿易戰。與此同時,還要加強國際協調,積極推動貿易和投資合作,堅決反對貿易保護主義和投資保護主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