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國民收入凈增加兩倍多,由低收入狀態步入低中等收入狀態。1998~2007年,西部地區人均GDP由4122.6元提高到13186.44元,凈增加2.2倍;其中內蒙古增加了近4倍,是提高最快的地區,也是西部地區人均GDP最高的地區,達到25326.9元;在提高幅度方面,陜西和寧夏分別以3.8倍和2.45倍居內蒙古之后。它們也是僅有的超過平均增速的三個省區。在絕對值方面,陜西和新疆分別以提高10741.45元和10424.89元居第二、三位。人均GDP的提高標志著西部地區在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又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2.經濟結構調整邁出新步伐,地區、城鄉和產業發展的協調性進一步增強
經濟結構的不斷優化是經濟發展的重要目標和特征。1999年以來,西部地區經濟結構調整出現了明顯的積極變化,第三產業比重繼續提高,城市化步伐明顯加快。區際、區內經濟發展的協調性出現了積極變化。隨著中央確定的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逐步落實,各項政策措施的不斷到位,區域經濟發展的協調性出現了積極變化。在西部地區GDP占國內GDP比重逐步提高的同時,1998~2008年各次區域國內生產總值大幅增加,2008年西南地區國內生產總值為27032.32億元,為1998年的3.49倍;西北地區國內生產總值為1998年的4.27倍;內蒙古和廣西國內生產總值為1998年的4.82倍。在十年中,內蒙古地區以其獨特的資源優勢,領跑西部經濟,并創造了獨樹一幟的“內蒙古現象”;原先最落后的西北五省區顯示出強勁的追趕勢頭,其在西部地區GDP中所占份額由1998年的26.05%提高到2006年的28.34%,近兩年雖有所回落,仍穩定在28%附近;西南地區雖也有不錯的增速,但遠不如其他地區,其在西部地區的份額也由52.82%單調遞減為2008年的46.4%(見圖3)。更能反映未來經濟發展后勁的固定資產投資比重均提高迅速,與1998年相比,西北地區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提高了5.65倍,西南地區提高了5.51倍,內蒙古與廣西合計提高6.54倍,西北地區提高幅度大于西南地區,說明在各次區域經濟發展均比較快的形勢下落后地區經濟發展后勁在不斷增強。
產業結構更加優化,向高級化轉變的特征明顯。1998~2007年,西部地區第三產業產值由5015.8億元增加到18046.94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由34%提高到37.7%(2005年一度達到39.6%);第二產業的比重由40.73%提高到46.32%;第一產業在總量由3727.5億元增加到7645.08億元的同時,所占比重由25.27%下降到15.97%(見圖4)。工業化發展迅速,電力、設備制造和能源工業顯示出較強的競爭力。第三產業比重在持續提高的同時,現代化水平也不斷提高。其中,交通運輸郵電業增長迅速,2007年,鐵路營業里程達到29411公里,公路營業里程達到1339419公里,均占全國的37%以上;郵電業務總量達到3977億元,占全國的20%以上;批發和零售業、住宿餐飲業、金融業也實現較快增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