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壓力的“金剛石聚變”效應
環境保護部部長周生賢這樣解釋加強環境保護的增值效應:“我國已進入只有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才能促進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時期。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關鍵要有強大外力,就像石墨結構向金剛石結構轉化需要高溫高壓外加催化劑那樣苛刻的外界條件一樣。進一步加強環境保護可以提供這一強大外力,而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可以更好地促進環境保護。”
他指出,環境保護對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具有綜合作用,主要體現在“先導”、“優化”、“助推”、“擴容”和“增值”等方面。未來將著力從五個方面入手。
第一,大力發展綠色經濟、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以綠色發展帶動經濟轉型。發展綠色產業,開發和推廣節約、替代、循環利用和減少污染的先進適用技術,最大限度地減少污染物排放。
第二,深化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以源頭控制推動產業優化升級。嚴格控制“兩高一資”行業盲目擴張,堅決抑制產能過剩和低水平重復建設。
第三,深入推進污染減排,以倒逼機制促進經濟結構調整。深入推進結構減排、工程減排和管理減排,力爭污染減排在實現既定目標的基礎上取得更大成績。
第四,健全并完善環境法規政策標準體系,以環境成本優化資源配置。推進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和環保收費改革,深化綠色環境經濟政策。
第五,增強環境科技創新和支撐能力,以市場導向發展壯大環保產業。
據本刊記者從權威人士處了解到,科技部正在加緊戰略布局,緊緊圍繞我國轉變發展方式和調整經濟結構的需求,組織編制“十二五”期間國家科學技術發展規劃,謀劃應對氣候變化和綠色發展的科技發展道路。“十二五”期間,科技部將針對應對氣候變化和綠色發展的重大問題,重點推進三項工作:
一是加強創新能力建設,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既可以對當前調整產業結構起到重要支撐作用,更可以引領經濟社會的綠色發展。科技部以重大專項等國家科技規劃為實施突破口,重點支持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節能環保技術,新材料、生物醫藥、生物育種、信息網絡、電動汽車和現代服務業等領域的核心關鍵技術攻關和系統的集成。在推廣應用中,創新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商業模式,逐步使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導力量,實現我國經濟的綠色增長。
二是支持節能減排,利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繼續推進信息技術、智能網絡、生物技術等高新技術在傳統工業領域中的推廣應用,提高傳統產業的能效,減少排放,促進循環經濟發展,支持重點產業振興和結構調整。
三是進一步加大投入,為應對氣候變化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科技部部長萬鋼指出,為加強應對氣候變化的科技工作,科技部正在國務院的領導下,與有關部門研究制定《“十二五”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科技發展專項規劃》,明確應對氣候變化科技發展的戰略目標、發展思路和發展重點。通過《專項規劃》的實施,全面提升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科技支撐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