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額外儲另一面:支撐人民幣走出去
李彬
中國的外匯儲備已經達到2.45萬億美元之巨。它是中國的巨大財富,也是巨大壓力,因為匯改五年來的絕大部分時間,它都走在貶值的路上。因美元貶值導致的外匯儲備財富損失,每一次賬面計算都觸目驚心。
外儲保值增值的壓力促使有關部門和機構主動出擊,通過主權財富基金、股權基金、外匯儲備貸款等方式提高外匯儲備的使用效率。
利用龐大外匯儲備支撐人民幣國際化,則將收到多重效果。“外匯儲備的運用和人民幣‘走出去’二者結合起來,會實現更好的收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綜合研究室主任陳道富表示。
今年6月22日,繼宣布重啟匯改之后,央行宣布人民幣跨境貿易進一步擴大試點范圍,在促進我國和其他國家地區貿易往來的同時,也為鼓勵人民幣國際化創造了難得的機會和空間。
但是,從國際貨幣功能的角度看,支持人民幣國際化還需要幾個條件:一是發揮人民幣國際貿易的計價和結算功能,需要人民幣幣值堅挺;二是發揮人民幣國際貨幣的交易功能,需要人民幣自由兌換;三是發揮人民幣的國際貯藏功能,需要境外人民幣能夠回流。
分析人士認為,中國龐大的外匯儲備將成為人民幣走出去的堅實后盾。
外儲使用目標、資產、手段多元化
近幾年來,外匯儲備的使用在穩重中一再創新。
工銀瑞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首席經濟學家陳超認為,外匯儲備的運用應該區分不同的層次來管理,比如可以分為流動性、收益性、戰略性。
在流動性方面,“現在2.4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肯定是遠遠超過了應付流動性的需要,就算全部進口,沒有出口,外匯儲備也足可以支付。”外匯局國際收支司司長管濤今年2月曾如是說。
而在收益性方面,最受關注的則是中國投資有限公司(下稱“中投”),雖然目前中投的主要資產還是國內金融機構的股權,但是中投在海外的投資額度也已不可小視;而人們關注的是中投下一步將獲得多少投資額度。
另外,還有國家開發銀行和中國進出口銀行發起成立的多家股權類投資資金,這些基金大多募集美元,其主要投向與中國經濟的海外發展戰略息息相關,比如中比基金、中非發展基金及中國-東盟基金等。
同時具有戰略性和收益性的舉措則是支持中國企業“走出去”,一是拓展海外市場,二是收購戰略性資源。
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近期報告建議:降低美元外匯儲備比例,實現外匯儲備幣種結構的多元化;加大礦產資源投資,實現儲備資產結構的多元化;加大股權投資,實現金融儲備資產結構的多元化。
該報告認為,可以嘗試適度采取“金融資產轉換”舉措,持有的美國國債和機構企業債等債券類的美元資產,部分轉換為相應企業的股票等權益類資產。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鐘偉提醒,“我們面臨的一個挑戰是如何在儲備應用多元化的同時,推進人民幣在周邊國家廣泛的可接受性。”鐘偉認為,現在采取的辦法是自上而下,即與官方合作為主,人民幣還是停留在協定、記賬方面,缺乏私人部門的廣泛參與,尤其是缺乏居民、企業和外國商業銀行的參與,這樣走人民幣國際化的道路是難行的。
支撐人民幣國際信用
事實上,人民幣國際化已經起步。
布雷頓森林體系下,占據世界三分之二的黃金儲備增強了美元的信用,進而確立了美元的國際貨幣地位。時過境遷,黃金已不是主要的儲備貨幣,但中國儲備大量美元使人民幣國際化具備了一定條件。
“我國有充足的外匯儲備,也支撐了人民幣的國際信用。”復旦大學金融學院副教授陸前進表示。
“也就是說,雖然人民幣是不可自由兌換的,但我們有足夠的外匯儲備,能夠保證人民幣和其他國際貨幣的最終兌換,這也是人民幣國際信用的一種保證。”陸前進表示。
社科院副院長李揚明確指出,外匯儲備是決定政府匯率穩定信譽的一個重要因素——國際儲備規模大,政府干預外匯市場能力就會被相信;國際儲備規模小,政府干預外匯市場的能力就會被質疑。
他認為,新的全球化背景下,發展中國家為了在實行浮動匯率的同時保持匯率穩定,必須擁有高額的外匯儲備。這一方面能促進國際貿易和國際直接投資的發展,另一方面則會增強國內企業和金融機構的穩健性,進而提升其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的融資信譽。
目前,我國約2.45萬億美元外匯儲備中,美元資產占據主要部分。中國能夠保證外流人民幣和美元之間的兌換。實際上,在人民幣升值的預期下,其他國家儲備人民幣是合算的,使用人民幣也是有利的,同時又可以自由兌換成美元,這種措施應該是可行的。
陳道富也表示,在人民幣還不可自由兌換的情況下,人民幣單純“走出去”,可接受性不是很高,如果與外匯儲備結合起來,就能帶動人民幣“走出去”。“在人民幣‘走出去’的過程中,如果購買中方產品,即使直接人民幣貸款,也還是需要一定的外幣。”
如此一來,若外流人民幣可以部分兌換成美元,外匯儲備將會下降,外匯儲備快速增長的勢頭也會得到遏制。即使將來人民幣對美元貶值,投資者也可以通過遠期外匯交易和套期保值交易規避匯率風險。
推動人民幣“走出去”
國際儲備在增強貨幣信心方面的作用逐步增大,意味著其功能正從為了被動地應付國際金融形勢變化的一種純粹“虛費”,演變為一國的財富,成為一國政府主動積極的投資。而這種投資反過來可以成為人民幣“走出去”的有力途徑。
“人民幣雖然不是完全自由兌換的貨幣,但是我們可以積極推動雙邊貿易、投資等更多地使用人民幣計價和結算,并最終成為這些國家的儲備貨幣。”陸前進表示。
從長期來看,隨著人民幣“走出去”,其他國家儲備人民幣資產會不斷增加,除了滿足日常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下的交易外,多余的人民幣資產必須要尋求投資場所。因此,研究人民幣回流機制十分重要。
不少人士認為,我國的銀行間債券市場可以對這些國家的人民幣資產開放,這樣才有利于人民幣資金回流,進一步推動人民幣國際化。
資料顯示,2009年,財政部已經在香港成功發行人民幣國債,而今年港企也在發行人民幣債券上作出了有益嘗試,非金融機構通過離岸發債籌集人民幣,再通過直接投資(FDI)渠道回流內地,成為人民幣業務發展的一大突破。第一財經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