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獲利者
中國大豆嚴重的“對外依賴癥”是否會攪亂2008年中國經濟?南方基金資深分析師萬曉西對此甚為擔憂。
他認為,由于缺乏定價權和供應鏈受控,豆價波動已嚴重威脅中國豆農和壓榨企業。而且,大豆產業與畜牧業、養殖業及其他農產品價格關聯密切,一旦失控,將對中國物價、匯率等宏觀經濟層面造成不可忽視的影響。“這真的是一場不宣而戰的大豆戰爭”。
事實上,大豆不過是這輪全球糧食漲價大潮中的耀眼“明星”之一。
2007年小麥、玉米價格都漲勢驚人。糧價上漲已引起一些國家的動蕩,巴基斯坦出現小麥短缺,埃及宣布禁止大米出口以維持國內供應,印尼老百姓已經上街抗議大豆價格暴漲,而21個非洲國家宣布發生糧食安全危機。
問題是,誰會是這一場糧食危機的獲利者?
簡稱“ABCD”的四大跨國糧商,ADM(Archer Daniels Midland)、邦吉(Bunge)、嘉吉(Cargill)和路易達孚(Louis Dreyfus),常常被稱為國際糧食市場的“幕后之手”。他們壟斷了世界糧食交易量的80%,自然也是包括大豆(占農產品貿易量10%)等大宗農作物的定價者。
有數據顯示,2007年,四大糧商毫無懸念地成為糧價上漲中的大贏家。2007年5-11月,嘉吉凈收益同比增長了61%。邦吉在前9個月的凈收入增長高達107%。
田仁禮認為,更重要的獲利者,是像巴菲特、羅杰斯這樣的大牌投機資本家和他們背后數量龐大的“熱錢”。
早在兩年前,這些金融投機者就已布局農產品市場。去年,美國“次貸”風波爆發后,更多“熱錢”快速向農產品、石油等資源性商品市場“逃逸”。到今天,當全世界低收入者正為物價上漲憂慮時,那些“聰明”的金融資本早賺得盆滿缽滿了。
在夏友富眼里,美國政府推廣生物能源計劃,本身就在配合金融資本“作秀”。用玉米生產汽油,能源效用并非最優化,需要大量補貼不說,還推高糧價,造成“發達國家的汽車與貧窮國家的人民爭奪口糧”。
資深期貨分析人士石江峰稱,從國家層面看,美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糧食出口國,毋庸置疑地成為糧食危機的最大受益者。根據美國農業部報告顯示,2007財年美國農產品出口收入約820億美元,比上年增長70億美元。2008年美國預計糧食出口額將達1010億美元。這些都是在出口量沒有大幅增加的情況下實現的。
他認為,美國通過賣糧食的收入,大大抵消了進口石油所需付出的成本。全世界的糧食進口國都在為美國進口石油買單,美國成功實現了“糧食換石油”的夢想,還用糧食出口這一戰略工具掌握別國的經濟命脈。
一線生機
在飽受“挫折教育”后,中國大豆行業正從失敗的低谷中尋求生機。
我國北方地區是全世界的大豆“黃金產地”。但在主產區黑龍江省,大豆業內人士形成的共識是:競爭已是“兩種產業模式之爭”,如果中國仍用傳統產業模式,去應對跨國企業的現代農業產業模式,無異于“當年義和團耍大刀片與八國聯軍的洋槍洋炮對陣”,結局自然是“堂·吉訶德戰風車式”的悲哀。
夏友富教授認為,從全球經驗看,后發國家但凡是充分開放行業,應對跨國競爭的最初階段都顯得手足無措。而大豆產業是國家基礎產業,關系到中國2000萬農民的生活,政府必須從戰略層面制定長期規劃。
他說,因為豆價上漲,我國去年進口大豆和豆油恐怕損失了幾十億美元,只要拿出一少部分支持豆農和本土企業,情況就會改觀。“中國大豆的良種實驗進展很快,有的畝產已達200、300公斤,稍假時日,大豆行業再出個袁隆平不成問題!”
田仁禮表示,保護大豆產業關鍵是保護豆農生產的積極性,現在中國農民分散經營,信息不對稱,很容易被國際期貨市場的波動控制。應該設立最低收購價,并及時公布國內進口大豆的數額信息,“讓市場盡量透明,就不容易被別人操縱”。
國家糧油權威部門一位不具名的資深人士對記者稱,有關部門近期對大豆問題“非常重視”,并已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市場價格檢測體系,把大豆、豆油市場的存貨、價格變動、進出口情況,及時反饋給決策部門。
不過,夏友富教授最擔心的是“利益集團游說能力”。那些跨國糧商和糧食出口大國資本雄厚,影響力巨大,他們總能制造有利于他們的輿論。中國大豆產業是“扶不起的阿斗”,這種說法就曾在國內流行一時。
他反問:“問題是,你真扶過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