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暑假比上學還累”
王茜,7歲,河南鄭州淮河路小學二年級
“放暑假比上學還累”——暑假來了,小學生王茜反而更加忙碌。
每天上午,除了完成暑假作業,王茜還要“對付”媽媽布置的課外作業——練字、30分鐘閱讀、背唐詩和數學口算題。到了下午,她就奔波在興趣班之間,周一、周三、周五學英語,周二、周四學跳舞,周六學畫畫,周日學鋼琴。
她一直想參加夏令營,但總被父母拒絕,她到現在還覺著委屈。不愿意宅在家里的她便選擇了培訓班:“暑假在家里挺沒有意思的,所以想學一點自己喜歡的東西。”
可是,被培訓班“充實”著的暑假并不輕松:“培訓班下課時間都比較晚,一般要到6點半,回到家都累趴下了。”上學就有意思多了,不僅放學時間早,而且能和好朋友在一起玩耍。
還在幼兒園的時候,王茜就學過鋼琴,但后來學習任務重,就放棄了。暑假開始,王茜主動跟媽媽說想要重新學習鋼琴。媽媽見女兒堅決,便答應了,“其實我并不希望孩子的暑假都在培訓和學習中度過,這樣太辛苦。可社會競爭這么激烈,我當然也想在尊重孩子的興趣下,盡可能讓她多學點東西。”媽媽也心疼孩子。
在外人眼中,懂事的王茜像個小大人:“辛苦是最快樂的事,小時候辛苦一點,長大就會幸福。”談起自己在培訓班中一點一滴的進步,她特別開心。7月底,她將和舞蹈班里的小朋友一塊兒在鄭州市演出,最近一直在刻苦練習芭蕾舞。“用腳尖立起來跳的時候,腳趾頭可疼了。”她一邊說一邊揉著自己的腳,“但是一想到演出時可以穿美麗的天鵝裙,就不覺得痛了。”
“我都快煩死了”
張欣怡,13歲,湖北隨州實驗中學七年級
“每天上培訓班,我都快煩死了。”提到“培訓班”,張欣怡提高了聲調,一連說了好幾次“煩”。
從小學開始,欣怡幾乎每個暑假都“泡”在培訓班:英語、數學、作文……“只要是跟學習有關的培訓班,我都上過。”今年是她上中學的第一個暑假,再一次,她被培訓班“圍攻”了。
上學期數學期末考試不理想,媽媽自作主張幫她報了數學培訓班,暑假一開始就得上,結束之后還有英語班,直到開學前一天。“我們是不想讓孩子比其他人落后,大家都在學,我們不學,就在起跑線上輸給人家了。”欣怡的媽媽也挺無奈。
暑假變成了“第三學期”,欣怡很是厭惡:“數學培訓班的內容單一枯燥,天天都是做題、講題,我現在看到數學題就心煩,越來越沒有興趣。”
和欣怡有類似“遭遇”的學生不在少數。她所在的班級61個同學,只有10個沒參加過補課:一些是成績特別好,假期就參加夏令營開闊眼界;另一些是成績特別差,家長認為再怎么補也沒法提高,干脆就讓孩子在家寫作業。
下午不上培訓班時,“學習”依然是欣怡的關鍵詞,她得按照學習計劃,復習或預習課本知識。盡管是獨自在家,她也不敢偷懶,因為爸爸媽媽會不定期地抽查情況,“如果不合格,不僅要挨批評,連晚上的休息時間也會被剝奪。”
有一次,欣怡學習了兩個小時后,正準備看看電視放松放松,爸爸就回來了,又免不了一頓教訓。欣怡一肚子的委屈:“我之前都學習那么長時間了。”
除了團圓還有什么(短評)
皮村,這個規模達數千人的村落,外來務工人員占到了80%。每年的這個時候,皮村都會迎來一批“小候鳥”。縱使炎夏酷暑,也擋不住“小候鳥”遷徙的腳步,因為對于他們來說,暑假不僅僅意味著出游、玩樂,更承載了團聚的親情。
可惜的是,憧憬中的家人團聚和五光十色的都市生活,卻在現實中漸漸褪色。許久未見的父母,即使近在眼前,也多是忙忙碌碌的背影;城市的新奇,似乎仍定格在電視機和大人們的講述中。除了電視機,誰才是“小候鳥”最渴望的玩伴?城市能否給予他們更多的溫情關懷?
不妨設想:在“小候鳥”的聚集地設立夏令營,帶著孩子們在城市里到處走走、看看;圖書館、博物館、科技館、公園,城市公共文化資源也向“小候鳥”敞開大門,消除城鄉文化的隔膜;打工子弟學校,開展“小候鳥”與在校學生的交流活動,借助同齡人的輔助,褪去“小候鳥”的膽怯……
別讓“小候鳥”的暑期生活,除了團圓,什么也沒剩下。
放了假放不下書包(短評)
暑期奔忙在各種輔導班之間,這已經成為城里娃不得不忍受的成長之“痛”。
誰搶走了孩子們的暑假?
家長有苦衷: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一道道門檻,沒有過硬的考試成績,憑什么來闖關?緊張繁忙的工作之下,哪個家長能有足夠時間陪伴孩子度過一個豐富的暑假?倒不如交給各種輔導機構,不僅省去了安全等方面的顧慮,還能為學業競爭加碼。
教育部門似也無奈:素質教育的口號喊了這么多年,但總有隔靴搔癢之感,“減負令”有令難行。根子在哪兒?考試競爭的水漲船高,誰敢懈怠、“荒廢”第三學期這個補趕學業的大好機會?如果只注重“堵”,而不著力于“疏”,素質教育終還是會迫于各種現實壓力讓位于“第三學期”。
還假期于孩子們,將選擇權交給孩子們,不僅僅在于個別家長的開明和魄力,更依賴于整個教育環境的改善。放下書包,不僅僅是一個口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