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建設生態市場,倡導經濟生態化和生態經濟化
各級政府要積極探索發展生態經濟的新路子,把生態產業和低碳產業作為新的技術制高點和經濟增長點,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和增長方式。
激活資本市場,積極拓寬生態建設投融資渠道。著重培育資源市場、開放生產要素市場,使資源資本化、生態資本化,促使環境要素的價格能夠真正反映其稀缺程度。建立健全生態投融資和營運機制,在充分發揮公共財政職能作用的同時,探索市場化的投融資方式,積極引導企業資金、社會資金投入生態環保領域,給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多元化的資金投入。充分發揮資本市場的孵化器功能,將科技含量高、節能減排效果好、市場前景廣闊的項目推向市場,培育和造就一批生態文明建設的大型骨干企業。在不降低上市準入條件的前提下,為低碳企業建立公開發行和上市的綠色通道,提高低碳經濟板塊在資本市場的比重。
建立環境資源產權制度,促進環境外部成本內部化。推進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建立反映市場供求關系、資源稀缺程度的資源性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有利于促進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資源價格體系,建立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充分體現資源經營者權益。統籌各種資源稅費和環境稅費改革,重構資源稅費和環境稅費體系,加快資源行業市場結構改革,降低中間環節成本。通過合理利用價格管控手段,建立以市場優化配置、政府適度干預的資源性產品價格調控機制,提高資源性產品價格、降低再生資源價格、提高廢棄物排放成本,建立起有利于資源節約使用、廢棄物循環利用的價格體系。
完善排污權交易市場,促進產業經濟生態化改造。加強排污權交易市場體系建設,明確排污權交易制度的法律地位,借鑒我國排污權交易試點經驗,建立國內碳交易市場,促進國內碳排放市場與國際市場接軌,積極發展碳金融市場,通過節約集約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大力倡導生態產業模式、在上下游“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之間形成生態責任與經濟效益相匹配的生態鏈關系,把產業活動對自然資源的消耗和對環境的影響置于生態系統物質能量的總交換過程中,實現產業活動與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和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