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攻堅克難的“科技線”——
沒有創新,就沒有南水北調!110項專利、一項項新紀錄托起水利豐碑
作為世界最大調水工程,南水北調的許多難題也都是世界級的。沒有經驗可循,沒有參照對比,為了“世界一流工程”目標,建設者們向一個個難關發起挑戰。
中線源頭,丹江口大壩加高是第一道難關。中線水源公司總工程師張小廳說,難就難在老壩上加新壩,新老混凝土必須合二為一、滴水不漏,這在國內屬于首次,也是世界性難題。
澆筑混凝土,一個關鍵指標是溫度控制。為生產這種7℃的混凝土,建設者夏天請它“喝涼茶”,加冰水降溫,冬天給它“穿外衣”,采取措施保溫。在壩體還埋進900多支儀器,日夜監測大壩的溫度、應力等變化。
5年堅持一個溫度,這個溫度決定了大壩強度。11月10日,丹江口水庫水位創歷史新高,加密監測顯示,大壩滴水不漏,經受住了蓄水考驗。
稱為中線“咽喉”的穿黃工程,挑戰的難題前所未有?!霸邳S河下面35米深處,挖兩條三層樓高的隧洞,可以說,每一步都要創新,到處是攔路虎。”南水北調中線局副總工程師程德虎講述。
說難度,盾構機換刀可見一斑。從國外量身定做的盾構機,開挖不久刀片崩了。找國外公司卻開出了“天價”,怎么辦?只能自己攻關。為抵消35米水壓,修復區內要充滿高壓空氣,“在里面呼吸都困難,干半小時就感覺筋疲力盡,而一把滾刀重300斤,五六個小時才能挖出來。”檢修工武進說。關鍵時刻沖得上,3個月時間,檢修人員更換刀具148把。
說精度,3公里長的穿黃隧洞,測量誤差要在50毫米內;3450米的直隧道,只允許有千分之一的傾斜度,肉眼不可能察覺。平常一個項目,GPS定位設備最多用三四臺,在這個項目上,增加了一倍。為了精度,建設者們付出了超常努力。
勇擔當、敢超越,正是這種精神,讓一個穿黃工程攻克7項國內外技術難題,創造了史上最宏大的穿越大江大河工程。
在南陽段,南水北調遇到的是世界公認的“工程癌癥”——膨脹土。“這種土遇水膨脹、稀黏,無水則收縮、干散,在上面根本沒法修渠?!迸蛎浲猎囼灦雾椖拷浝碇旖ㄜ娬f。
頭三年,他們挖了13個大坑,一直和這種土較勁。“你能想象嗎?3年,我們沒干別的,天天就在坑里玩土,嘗試不同方式填土、泡水、提取數據?!彼f,中線有400多公里是膨脹土,如果試驗不成功,就只能挖土來筑堤,那得用多少土?
執著攻堅,終于迸發智慧火花:在膨脹土中摻入3%到5%的水泥,改造后的混合土既牢固又經濟。
類似的攻堅克難,在南水北調建設中數不勝數。截至目前,南水北調共取得新產品、新材料、新工藝等63項成果,申請國內專利110項,創下一項項新紀錄:世界第一大輸水渡槽,第一次大直徑水下盾構,第一次大直徑PCCP管道……這些第一,展示出南水北調的自主創新能力,展示出世紀工程的“中國智慧”。
沒有創新,就沒有南水北調!近十萬建設者用心血和智慧,托起了這條“科技長渠”,筑起中國水利工程史上的一座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