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券商人才爭奪越來越激烈,各大券商紛紛考慮以股權激勵作為留住人才和完善公司激勵機制的途徑。目前已有多家券商向監管部門提交股權激勵計劃,競相爭取成為繼中信證券第一個“吃螃蟹”之后的跟進者。
多家券商提交計劃
“實行股權激勵是券商行業發展的趨勢,我們早就制訂出計劃,一旦有券商計劃被監管部門批準,我們也會及時提交計劃。”一位創新類券商負責人告訴記者。
目前,已有多家券商向證監會提交股權激勵計劃,一些尚未提交的也在積極制訂計劃,證監會已對此展開專門調研。
根據業內相關研究,股權激勵在國外投行相當流行。高盛、雷曼兄弟、美林、摩根斯坦利等國際知名投行高管人員和員工持股比例都較高,按照2003年的數據,分別為71%、61%、50%、35%。“證券行業是人力資本密集行業,留住人才是關鍵。”上述券商負責人表示。
讓各大券商感到實施股權激勵緊迫性的,是日益激烈的人才爭奪。如果說,以前想實施股權激勵主要是基于工作動力的考慮,現在則更多是基于留住人才的想法。“希望借股權激勵,留住保薦人、研究員等核心人才。”上述負責人說。
在我國,真正實施股權激勵的只有中信證券一家。2006年9月7日,中信證券發布公告稱,將暫存于中信集團股票帳戶下的總量為3000萬股中的2216萬股,作為公司首次股權激勵計劃第一步實施方案的來源股,對多名高管實行股權激勵。中信證券有關人士表示,股權激勵機制的實施,為公司提供了改進管理模式的良好工具,并充分調動了受激勵對象的積極性,同時也給其他員工帶來了良好的促進作用。
股權激勵條件成熟
“當前證券公司實施股權激勵的條件已經趨于成熟,我國證券業建立股權激勵制度的市場環境基本具備。”國信證券總裁助理何誠穎認為。
他指出,我國證券公司大多成立較晚,其產權結構相對比較清楚,且經過1999年以來的增資擴股和兼并重組之后,其產權基本已經明晰。包括高管人員在內的證券業人才流動性不斷提高,職業經理人市場逐漸形成。同時,證券公司直接上市已成為現實。“從證券公司的特點和具備的條件來看,實施股權激勵是可行的。”何誠穎說。
此外,從有關規定看,股權激勵也具有法律基礎。《證券公司治理準則(試行)》規定,“證券公司應當建立有效的經理層人員激勵與約束機制。證券公司經理層人員、董事、監事或員工持有或控制本公司股權,應當事先取得中國證監會的批準,并向公司股東會報告。”
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所所長吳曉求也認為,金融行業人力資本很重要,在金融企業中讓一些核心人員持有部分股份是應該的。“董事長和高層管理人員必須要持股,這樣會給市場帶來很大的信心”。
操作辦法存爭議
也有專家指出,雖然從法律上看證券公司實施股權激勵已基本沒有障礙,但從我國現實看,法律沒有許可的一般都被認為是不允許的。
與中信證券可以依據《上市公司股權激勵管理辦法(試行)》實施股權激勵不同,非上市的證券公司沒有相關具體辦法可依,從而使股權激勵變得不可操作。“比如,具體激勵哪些人,以什么名義和方式持有公司股權。”一位業內專家道出了自己的疑問。
據介紹,股權激勵模式大體可分成兩類:一是以股票為基礎的股權激勵方式,主要包括員工持股計劃,股票期權及期股等;另一類是以與公司業績掛鉤的虛擬股權的激勵機制,主要包括影子股票與股票增值權,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虛擬股票。“綜合而言,股票期權具有實施成本低、長期激勵效果好等特點,在國際上最為流行。”這位專家表示。
何誠穎認為,我國證券公司大都為國有控股企業,資產的贈與必須滿足國有資產管理部門的相關規定。此外,我國證券公司大都為非上市公司,股份流通受限制,沒有市場價格,但又有上市的規劃,因此最好能夠滿足上市公司的有關規定,股票期權和員工持股方式更適合我國證券公司。“在未上市時可以考慮推行‘準股票期權’,上市之后再實行一般的股票期權激勵計劃。”他說。
中央財經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所長賀強也指出,證券公司股權激勵計劃要綜合考慮,對國有控股的證券公司激勵計劃要考慮和國有利益的均衡;同時也要注意高管人員和普通職工之間的利益均衡,“避免造成差距過大。”他說。(趙彤剛 王光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