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關于進一步做好大學生村官工作的建議
言恭達
自2008年中央作出了選聘高校畢業生到鄉村任職的重大戰略決策以來,大學生“村官”工作受到大學生熱忱響應和社會的高度關注。本該用5年時間選聘10萬名高校畢業生到鄉村任職,但現在僅用近三年的時間,各地選聘的人數就達到了15.9萬名,加上2008年以前部分省區市自行選聘的,目前共有20萬名大學生“村官”在新農村建設一線干事創業。隨著大學生“村官”工作的全面展開,一方面推進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另一方面也催生了“村官”工作問題的顯性化、復雜化:在職大學生“村官”如何培養、管理、使用?屆滿的又如何合理流動?在后大學生“村官”時代,全國如果實現了“一村一名”大學生“村官”(有些經濟發達地區已經達到“一村二名”大學生“村官”),那么這項工程究竟應如何良性發展。
大學生“村官”工作存在的問題有:
1、選拔標準欠妥。一是考察內容上重德輕才。即選拔大學生“村官”時往往偏重于對大學生政治素質的考查,主要是了解學生的家庭狀況、政治面貌、學習狀況、擔任學生干部情況等,缺乏專業方面的考慮,使有些大學生感到“學非所用”,很難適應農村工作。二是選派標準的非本土化,即不限定申報者所學的專業,是否熟悉農村,有無組織管理才能的潛質等。由于選拔錄用標準的寬泛化,致使一些并不熟悉農村、不適應農村管理工作或專業不對口的大學生“村官”“英雄無用武之地”。
2、自身角色認定偏離。主要有以下幾種不良情形:有的大學生“村官”在工作中存在“過客”思想。以“局外人”的身份觀望,充當“觀察員”,看別人忙活,不主動承擔工作;有的大學生“村官”存在“鍍金”傾向,把“村官”當作是自己就業和考研的臺階,認為自己只要做“村官”期間不出事,服務期滿就會得到相關的利益,只干對自己有利的事;有的大學生“村官”存在“怕事”心理。認為“村官”身份尷尬,自己是“客人”而不是“主人”,辦事瞻前顧后,不敢主動介入;有的“村官”存在“自傲”心態,不尊重當地領導,瞧不起基層干部,做事眼高手低,不愿辦繁雜的事務性工作;有的“村官”存在“熬時間”心理,認為熬過時間就走人,放松對自己的嚴格要求。這些錯誤心態不僅影響了“村官”的形象.而且制約著大學生“村官”的健康成長。
3、工作定位不清。選擇了“村官”之路的大學畢業生大多數是想在基層有一番作為的,但大學生“村官”身份尷尬,非官非民,一般在村里擔任的都是助理這樣的虛職。是中共正式黨員的,一般安排擔任村黨組織書記助理職務;是中共預備黨員的或非中共黨員的,一般安排擔任村委會主任助理職務;是共青團員的,可安排兼任村團組織書記、副書記職務,他們不是公務員,也并非真正意義上的“村官”,只是“村級組織特設崗位人員。”并沒有多少實權,真正的決定權還是掌握在支書或者村主任手里,任有豪情壯志、美好的設想要是得不到其他村干部的支持也無法展開工作。再加上一些地方的村干部也根本不想讓大學生“村官”插手本村的事務,所以,也就安排其做打字、寫報告、作記錄,送材料、收發報刊等瑣碎之事。或被鄉鎮政府以各種各樣的名義從村里“借用”出去,根本談不上為村里發展有作為了。同時他們的社會閱歷和實踐經驗不足,對村里的工作環境、行為習慣、民風民情、人際關系等一無所知,難以融入農村“兩委”工作,使得大學生“村官”在基層的工作有心無力,美好的理想只能止步于現實,導致失去信心。
4、政策保障不力。既有政門多出,相互沖突;也有同一政策不同地區不同實施辦法。如2009年江蘇對自愿到蘇北縣級政府駐地以下地區基層單位工作,服務期達到3年及以上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應屆本科畢業生,其在校學習期間的學費將由省級財政返還80%,其余20%由接收地縣級財政返還。但在實施過程中有些地方滿一年返還一次,有些地方是滿三年全額返還。還有是返還人員界定不明朗,雖規定返還對象為不含在縣級政府駐地基層單位工作的人員,但在城鄉結合部社區工作是否在返還的范圍呢?同時中央雖為大學生“村官”謀劃了五條出路,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學則學,但缺少配合落實的機制和政策,實際操作性不強,缺少制度化的剛性規定。優惠政策力度也不夠。大學生村官收入待遇多為補貼性質且數量有限,與當前大學生收入期望值差距很大; “公推公選”名額太少、公考太難、國考太玄(國家干部考試對“村官”基本沒有優惠)。而優惠政策短期化,也不利于大學生“村官”隊伍的穩定,易助長急功近利的投機心理。
5、出口流動不暢。許多大學生“村官”尤其是屆滿大學生“村官”,希望任職期滿后國家能夠給予一個固定且穩定的工作環境,認為政策引導他們來農村,就應該解決他們的就業問題。最好能把他們直接轉成公務員或行政事業編制,或組織專門面對大學生“村官”的公務員考試,解決其未來出路,但實際的就業環境根本達不到。目前,大學生“村官”屆滿后面臨問題是:繼續留用,要面臨身份界定和福利待遇提升問題;進企業,要面臨基層工作經歷如何算的問題;進事業單位,又要面臨如何適應那些專業性強的崗位問題。這一系列問題如果不解決好,很難使大學生“村官”工作能可持續發展。
6、精神生活匱乏。在調研中有41.9%的人認為信息閉塞,6.5%的感覺到孤獨,25.8%覺得生活單調。這也直接影響到他們的工作狀態,乃至整個政策的實施效果。
為促進大學生“村官”工作的可持續性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實現中央提出的“一村一名”大學生“村官”的目標,我們建議:
1、把好入口關。應根據農村需要設立對大學生“村官”的專業要求。應對報名的大學生進行實地考察,通過多種渠道把報名學生的想法摸透,性格搞清,看是否適合農村工作。對于擬選派“村官”進駐的村子也應摸清所需村干部數量和專業需求等情況,以便科學安排。
2、健全保障機制。應采取多種渠道對大學生“村官”進行跟蹤培養。在思想上,應傾聽想法;在生活上,應創造良好的生活條件;在待遇上,大學生“村官”的工作生活補貼應比照本地鄉鎮新錄用公務員試用期滿后工資水平確定;在工作上,應明確每一名“村官”由專人聯系培養,幫助他們開展各項工作,提高處理復雜問題的能力。
3、建立科學穩定的制度,完善工作體制機制。要研究建立科學穩定的“大學生村官”制度,完善選拔機制、后續保障機制、激勵引導機制等方面工作體制機制。政策應適當向貧困地區傾斜,鼓勵留任。制訂統一的《大學生村官崗位目標責任制考核辦法》和《大學生村官日常管理細則》對他們考核。
應將切實解決好大學生“村官”的后續安置問題作為此項工程的重要環節認真抓好。
公務員招考可拿出一定名額專招屆滿大學生“村官”。為避免有的人下去只顧復習對工作卻不上心,而埋頭工作的人卻由于顧不上復習考試吃虧的現象,應將工作實績和群眾評價換算成一定分數,加到總分里。
對自主創業的,在稅費減免、項目用地、小額貸款等環節應有優惠。
4、關注心理問題,豐富精神生活。建立大學生村官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從政治上、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多進行關心和幫助,力所能及地幫助解決一些實際困難,尊重他們的意見,豐富文娛生活,拓寬村官們的信息渠道,多措并舉讓他們盡快度過“心理調適期”,以堅定的信念和飽滿的熱情投身服務于基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