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鄭州10月28日電 在實施水量統一調度后,黃河已連續7年未斷流。目前“黃河經驗”正在中國西北河流上推廣。通過連續6年的人工調水,斷流多年的我國第一、第二大內陸河——塔里木河、黑河下游河道重新過水,逐漸恢復生機。
塔里木河、黑河地處干旱少雨的西北地區,自上個世紀六十年代起,隨著流域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用水量劇增,兩大內陸河先后斷流。1961年,黑河的尾閭湖——西居延海干涸。1971年,塔里木河的尾閭湖——臺特瑪湖干涸。1992年,黑河另一尾閭湖東居延海干涸。
塔里木河干流總長1321公里,是世界第五大內陸河,河道長期斷流,導致下游綠洲瀕臨毀滅。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全長821公里的黑河每年平均斷流200天以上,下游的內蒙古額濟納旗成了沙塵暴的重要源地,并由此形成了一條橫貫中國北方的“沙塵走廊”。
上個世紀70年代以來,黃河斷流加劇。1998年,國務院授權黃河水利委員會對黃河水量統一調度。1999年黃河斷流天數大大減少,2000年實現全年不斷流。
自2000年起,中國借鑒黃河水量統一調度經驗,先后對塔里木河、黑河實施全流域水量統一調度,通過上游向下游人工調水,實現流域水資源的合理配置。從2000年以來,塔里木河管理部門7次向下游實施應急生態輸水,總輸水量達20.42億立方米,目前,臺特瑪湖水面面積已達200多平方公里。2002年以來,黑河水已被7次調入東居延海,1次調入西居延海,2005年以來,東居延海實現不干涸。
承擔兩大內陸河水量統一調度管理任務的黃河水利委員會一位負責人指出,兩大內陸河雖未實現全年不斷流,但通過水量統一調度,遏制了兩條河流下游地區生態環境惡化、沙漠侵襲的趨勢,有效改善了生態環境。
目前,塔里木河下游河道兩側地下水位明顯回升,天然植被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恢復,沙地面積有所減少,黃羊、野兔、水鳥等動物經常出現在沿河地區。而黑河下游沿河兩岸約30萬畝瀕臨枯死的胡楊、檉柳得到了搶救性保護,部分枯死多年的胡楊、紅柳根部也吐出了幼苗。內蒙古額濟納綠洲草場退化趨勢也得到遏制,植被種類增多。(記者 林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