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貴州某預備役師5臺新電腦經過嚴格的技術檢測,在確定無危險網絡配置信息、無木馬病毒程序、無上網痕跡后,開始投入使用并被接入全軍軍事綜合信息網。用官兵們的話說,這些新電腦通過嚴格“政審”后,終于可以“服役”了。
今年上半年,這個預備役師先后組織官兵參加了抗擊雪凝災害和其他重大經濟建設活動,受到地方黨委政府、編組單位和廣大群眾的一致好評?!鞍艘弧鼻跋?,地方有關單位領導前來部隊慰問時,為表達感謝之情,給官兵們贈送了5臺電腦。
“先別急著使用,不知有無失泄密危險?”電腦包裝箱剛剛被拆開,一名干部就提出了質疑。
“新買的電腦,都是知名品牌,而且是我們親手拆的包裝,能有什么問題?”官兵們議論紛紛,認為那名干部過于敏感了。
新電腦就沒有失泄密危險嗎?為確保接入全軍軍事綜合信息網的電腦“無毒無害”,師領導決定還是對這5臺電腦先進行嚴格檢查,再考慮使用問題。
為此,該師派人向贈送電腦的單位說明情況,查驗了購買電腦的發票,并通過工商、稅務等部門了解了經銷商平時的經營狀況。與此同時,師自動化站技師利用某軍校研發的“信息安全檢測系統”,對商家已安裝操作系統及軟件的電腦進行了“三查三看”:查網絡配置信息,看是否有危險服務、端口開放;查操作系統,看是否有已知或未知木馬程序;查上網記錄,看是否有上網痕跡。
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檢測顯示,5臺電腦均有上網痕跡,其中3臺電腦還帶有破壞性病毒和可疑木馬程序。據師自動化站技師分析,這些病毒和木馬程序很可能是經銷商安裝操作系統或軟件時“感染”的;電腦一旦接入軍網使用,所攜帶的病毒和木馬程序就有可能被潛伏程序激活,因而存在破壞計算機網絡系統安全、引發信息失泄密的隱患。
技師們隨即采取多種手段,清除了這些電腦上的病毒軟件、木馬程序和上網痕跡,同時還為其加裝了防信息泄漏系統,配備了電磁信息同步干擾器,設置了電子“加密鎖”和“加密文件夾”。在這些電腦接入網絡后,又及時啟動了電腦終端信息處理監控系統,隨時監控每臺電腦中信息數據是否存在非法下載、復制、拷貝和傳輸等情況,防止電磁波輻射泄密。
5臺新電腦經過一番嚴格“政審”后,終于投入使用。但這件事并沒有就此結束。這個師黨委以此為契機,在部隊開展了安全保密再教育活動,提醒官兵們要時刻保持警惕意識。此外,師機關還舉一反三,修訂了《涉密載體使用管理規定》,要求各部門各單位必須將新購置的電腦、移動硬盤、U盤等信息化工具及時納入嚴格管理范圍,確保安全入網使用。 (曾科 陰燕)
編余小議
“見于未萌”是一種責任
-劉萬平
中國工程院院士鄔江興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信息網絡安全已成為制約我軍信息化建設向縱深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問題。做好網絡安全保密工作,是新時期維護國防安全的必然要求,自然應成為每一名官兵自覺履行的職責。
古人云:“智者見于未萌”。網絡時代的安全保密工作,不但要重“?!?,更要重“防”。道理很簡單:日新月異的信息技術手段,使竊密活動變得更為復雜而隱蔽。不主動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就可能在不知不覺之間“中招”。所以,頭腦中時刻繃緊保密這根弦,對習以為常的事情多提一些質疑,多做一些排除安全隱患的預防性工作,無疑有助于減少失泄密事件的發生。
從這個意義上說,“見于未萌”不僅是智慧的反映,也是盡職盡責的體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