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積30年之后,中國國際地位在2008年實現了“質的飛躍”
30年前,一位美國記者去深圳采訪時,當他聽到當地領導介紹說要把一個南方小漁村轉變成全球制造基地和航運重鎮時,顯然有些不太相信自己的耳朵。
而30年后的今天,當一位美國知名經濟學家創造出一個叫“中美國(CHIMERICA)”的新詞,把中美相提并論時,沒有人會輕易說他在信口開河。這位經濟學家甚至提醒美國當選總統奧巴馬,不要等到2009年4月的G20峰會才行動,就職后第二天就應該立即召開“中美國”的“G2峰會”!
我們不得不說,2008年對中國是不平凡的一年,尤其是在全球實力排行榜上,其舉足輕重的地位格外醒目。
2008國際舞臺明星
12月17日,被譽為“非官方的國際經濟最高級會談”的世界經濟論壇向外界透露了一條重要消息,他們將邀請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出席2009年1月28日在達沃斯舉行的年會。“中國已經成為一個全球大國,它的合作對于重新啟動全球經濟增長至關重要。”世界經濟論壇主席施瓦布說。
而預定2009年4月在倫敦召開的第二次G20峰會上,中國對“后危機世界”的看法同樣引人關注。
是2008年的金融危機,將中國推向了國際舞臺最前沿。
秘魯當地時間11月23日中午,亞太經合組織(APEC)各成員穿上名為“查蘭”的羊駝毛披肩,站成前后兩排進行大合照。站在前排正中的,自然是東道主秘魯總統加西亞。站在加西亞兩旁的,都是中國人,一位是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一位是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曾蔭權。
路透社次日報道說,中國在APEC峰會上光芒四射,成為引人注目的中心。甚至有拉美媒體稱“APEC峰會成為中國尋求沖擊美國世界霸主地位的演練”。
這一幕,和一周前華盛頓G20峰會上的場景有異曲同工之處,當時胡錦濤坐在東道主美國總統布什的旁邊。那次峰會被國際社會當作標志中國作為世界一個重要經濟力量崛起的例證。
以上還算不上中國在2008年國際舞臺上最搶眼的時刻。
“中國準備告訴世界,什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8月8日,距離北京奧運會開幕式開始前幾小時,一位俄羅斯記者在鳥巢看臺上,寫下了自己的感受:“聚集北京的近80個國家和地區的領導人、國際機構代表以及成千上萬的外國賓客就是嚴厲的考官。他們可能在奧運會后有不同的評語,但無法不對30年里成就巨大飛躍的這個國家及其人民表示尊敬。”
其實,早在今年5月份中國舉全國之力迎戰發生在四川的百年不遇的大地震時,國際輿論中也有過類似的評價,他們很好奇,這個社會主義國家是怎么做到這一切的?
“沒有哪個國家能獨自應對強度如此大的地震。”6月29日結束在四川地震中受災嚴重的都江堰市行程后,美國國務卿賴斯對記者說:“我看到中國政府和官員十分用心,我看到了他們在重建工作上付出的努力。”
從無足輕重到舉足輕重
“中國能夠戰勝嚴重自然災害并成功舉辦奧運會,從根本上講,靠的是改革開放30年來積累的經濟和社會基礎。”12月2日,中國外交部長楊潔篪在香港的一次演講中如是概括。
30年時間,改革開放改變了世界對中國的印象。
1971年,32歲的吳建民被派到了聯合國任外交官。當時聯合國投票方式有三種:贊成、反對、棄權。但1971年中國加入聯合國之后有一個發明,就是在場,但不投票,根本不理會。
后來出任大使的吳建民回憶說,“因為當時我們對有些國際事務不愿意表態,認為跟我沒有關系,你們吵去吧。而且,我們不表態,人家通常也不會來問中國的意見。”
30多年過去了,與當年相比,吳建民感覺到明顯的不同,“你看看我們外交部的記者招待會,每次都有那么多外國記者蜂擁而來,要問中國的看法。”
“中國巨變的種子是在1978年種下的。”美聯社在回顧中國改革開放30年偉大成就時如是評價。據統計,改革開放后,中國經濟總量占全球的比重已經由1978年的1%上升到2008年的6%。這個數據有助于說明世界樂于聽取中國意見的深層原因。
如果沒有改革開放,中國經濟30年來的持續增長將無從談起。更為重要的是,“改革開放的30年,也是中國融入國際社會、與世界關系日益緊密的30年。”楊潔篪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