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4月29日在國家統計局安徽調查總隊采訪時了解到,該隊近期對安徽省部分貧困地區農民群眾生產生活情況開展了系列調查。調查結果顯示:貧困地區的農民群眾對國家農村政策十分滿意,對發展生產很有信心,特別是一些貧困農戶更是打心眼兒里感謝黨和政府的關心。但在調查中,也聽到了群眾的許多期盼:
一是加快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農村中尤其是貧困地區,現有相當一部分無勞動力和有長期病人的農戶,通過目前的扶貧方式很難脫貧,只有把他們納入社會保障系統,在生活上給予保障,在生產資料的投入上給予幫助,堅決做到真扶貧、扶真貧,才能使他們解決溫飽問題,逐步脫貧。地方政府應在摸準貧困人口數量的基礎上,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同時要加快農村合作醫療建設,增加農村公共衛生投入,建立農村醫療救助制度,防止農民因病返貧和因貧失醫。
二是加大農村道路建設投資力度。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必須靠農業基礎設施作支撐,目前農村尤其是皖北貧困地區,道路毀壞嚴重,道路建設問題矛盾突出,群眾呼聲最強烈。如在田集鎮楊大寨村聽到,一家夫妻二人在外打工,學會了反季節大棚疏菜種植技術,回鄉把打工的積蓄全部投入大棚蔬菜種植,待蔬菜可出售時,恰巧陰雨連綿、道路泥濘,車出不去進不來,看著幾大棚新鮮蔬菜慢慢爛掉,急得掉眼淚。農民期望政府應結合新農村建設,把農村道路建設工作擺在突出位置,加大投資力度,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同時對現有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加大監管力度,在資金使用、質量上嚴格把關,確保質量,造福子孫后代。
三是強化教育扶貧,提高勞動力素質。知識貧困,是農村教育落后的產物,也是經濟發展水平滯后的根本原因,農村勞動力素質與改變生活狀況有著密切的關系。調查中聽到貧困戶說:“老是靠政府救濟也感到抬不起頭,可想發展生產,一無資金,二無技術,人窮了借款難,想學點技術別人都不愿搭理。”據群眾反映,目前的“陽光工程”輻射面較小,滿足不了農民的需求。因此,要求政府應把教育扶貧擺上重要位置,幫助農民提高文化素質,建議政府及有關部門,設立專項資金,利用農閑進行文化知識、種植技術及法制觀念培訓,幫助農民更新種植觀念,合理科學發展生產。
四是加強農村科技和信息扶持。目前,農村群眾對發展高效農業的意識比前幾年明顯增強,一些經濟條件好的農戶想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生產,但苦于沒有確切的信息和技術,就連貧困戶,也非常渴望得到技術扶持。群眾反映,對化肥農藥不懂得合理使用,只能聽當地銷售人員的介紹,有的使用后,造成很大損失。有的是借科技培訓為名推銷種子、農藥等農業生產資料。為此,呼吁有關部門轉變工作作風,及時為農民提供準確的致富信息和技術指導。針對化肥價格居高不下的情況,鼓勵農民發展有機肥料,多施農家肥,一方面可以節約生產資金,另一方面還可減少化肥對農產品的污染以及對耕地質量的破壞。
五是加大對舊村莊改造的力度。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建房多選交通便利的路邊,亂占耕地現象嚴重。由于農村舉家外出較多,形成不少的“空殼村”。據阜南縣農調隊調查測算,如能把現有的“空殼村”和其它非農亂占地進行合理改造和調整,全縣戶均可增加耕地近0.2畝。在調查中了解到,群眾建議有關方面制定相應的政策,把舊村莊改造同新農村建設有機地結合起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夏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