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預測與展望
2009年是重慶擴內需、促增長、調結構的關鍵之年。盡管面臨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與影響,但是全球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的趨勢不會改變,國際資本尋求穩定增長的避風港也是一種必然。經過最近十多年的建設和發展,重慶已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經濟實力逐步增強,基礎設施顯著改善,而且有生產成本低、配套能力和要素集聚能力強、本身及周邊市場成長快等優勢,具有抗御風險、持續發展的較好條件。在提振經濟的關鍵時刻,國務院研究制訂了《關于推進重慶市統籌城鄉改革和發展的若干意見》,確定了加快建設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國家重要的現代制造業基地、長江上游地區的經濟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的戰略定位,明確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一批事關重慶跨越發展的重大項目建設得以提速,為重慶戰勝當前困難、促進經濟增長創造了新的機遇,提供了更好的條件。綜合考慮各種因素,預計2009年重慶市地區生產總值仍將保持較快增長并高于全國水平,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將有所加快。
從物價上看,隨著國內外經濟增長放緩,物價下行壓力明顯加大:一是由于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和國內生產價格大幅回落;二是由于外需不足、國內市場競爭加劇可能導致本地產能過剩,進一步加大了物價下行壓力;三是由于供給增加,前期推高消費物價的主要因素——食品和居住價格漲幅大幅反彈可能性小。中國人民銀行重慶營業管理部第四季度城鎮儲戶問卷調查顯示,預期“物價下降”的居民占比創10年新高。但同時,國家加大固定資產投資力度、加快推進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和貨幣信貸快速增長也會形成一定的物價向上動力。總體上看,預計2009年重慶市居民消費價格漲幅將低于上年水平。
2009年,中國人民銀行重慶營業管理部將按照總行的統一部署,結合金融危機背景下重慶統籌城鄉發展的實際,認真執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促進全市貨幣信貸合理較快增長;積極引導金融機構調整和優化信貸結構,支持重點產業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直接融資,拓寬企業融資渠道;繼續深化金融改革,推動利率市場化進程,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全市金融業將進一步落實國務院有關金融促進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在切實防范風險的基礎上,加大金融對經濟增長和民生改善的支持力度,確保新增貸款不低于1200億元,充分發揮金融市場的資源配置作用,更好地滿足經濟主體的有效資金需求,支持地方經濟平穩較快增長。
總 纂:白鶴祥、丘斌
統 稿:陳振祥、盧曉蕓
執 筆:古旻、王紅、劉煉、李凌、胡旭、鐘子明、陳晨
提供材料的還有:熊波、江泓潔、胡資駿、余江、李高亮、岑露、蔡黎
附錄:
(一)重慶市經濟金融大事記
2月26日,重慶三峽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成為重慶市繼重慶銀行之后又一家股份制商業銀行。
3月27日,重慶市委、市政府下發《關于開展“解放思想、擴大開放”大討論的意見》,大力推進重慶發展內陸開放型經濟。
5月26日,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來渝調研,鼓勵重慶圍繞構建長江上游地區金融中心問題加強研究。
5月31日,重慶市政府出臺《關于采取適應性調控措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通知》,扶持工業、服務業和中小企業發展。
6月29日,在原重慶市農村信用聯社和38家區縣信用聯社、1家農村合作銀行基礎上組建的重慶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掛牌。
7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重慶營業管理部在全國率先上線國庫會計數據集中系統(TCBS),TCBS是中國人民銀行第一個全國集中的會計核算系統。
7月22日,商務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部三部委向重慶市授牌,重慶正式成為中國服務外包基地城市。
8月12日,重慶大足匯豐村鎮銀行有限責任公司獲準開業,成為中國西部地區首家外資獨資村鎮銀行。
10月8日,重慶首批小額貸款公司開業,截至2008年末,共批準籌建52家小額貸款公司,7家開業。
11月12日,國務院正式批復設立重慶兩路寸灘保稅港區,兩路寸灘保稅港區成為我國第一個內陸和第一個“水港—空港”保稅港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