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歲末,記者梳理出這一年影響民生的大事。從這些民生變化,我們可以清晰感受到中國改革的脈搏、發展的心跳。
(一)1.5億農村孩子學雜費免除,義務教育“實至名歸”
事件2007年1月,全國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發出通知,從今年春季學期開始,國家將免除全國農村地區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農村1.5億中小學生家庭經濟負擔將普遍減輕。不僅如此,今年政府還啟動了免費師范生教育計劃,并增加財政撥款140多億元完善國家助學體系。
點評我國義務教育在經歷多年“收費教育”后,終于徹底向全國農村孩子敞開“免費之門”。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礎。政府更新教育觀念,堅持教育公益性質,促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深得民心。
(二)2億多城鎮居民受惠醫保,夢想的陽光照進現實
事件7月10日,國務院印發《關于開展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建立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是我國在建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之后的又一重大舉措,主要解決城鎮非從業人員,特別是中小學生、少年兒童、老年人、殘疾人等群體看病就醫問題,共惠及2億多城鎮居民。
點評三大制度構成中國覆蓋城鄉的基本醫療保險體系,“人人享有醫療保障”變得不再遙遠。按照規劃,國務院在全國范圍內確定了首批79個城市參與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試點,到“十一五”末,我國將全面推行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制度。全民醫保,夢想的陽光正逐漸照進老百姓的現實生活。
(三)逾2000萬農民納入低保,城鄉一體化再提速
事件7月11日,國務院發出《關于在全國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要求將符合條件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納入保障范圍,穩定、持久、有效地解決全國農村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2007年我國將全面建立農村低保制度,目前納入農村低保的人口超過2000萬人。
點評城鄉低保制度的全面建立,意味著長期以來城鄉之間存在的又一道“二元結構”鴻溝被抹平,城鄉一體化再次提速。除了實現農村低保全覆蓋,一些地方還逐步提高了農村低保的標準,并形成了以農村低保制度為核心的農村社會救助體系。
(四)物權法施行,有恒產者有恒心
事件10月1日,物權法正式施行。這部在立法過程中多次刷新最高立法機關審議次數的法律,明確界定了公民私有財產權與國有、集體財產權的平等主體地位,意味著更多的人將更充分、更平等地享受財富陽光。
點評國外有句諺語:私人的茅草屋,“風能進,雨能進,國王不能進”。物權法的施行對中國各級政府依法行政提出了新課題。行政機關及行政人員將不能隨意實施征收、征地等行為,一旦當事人對行政權的行使發生異議,還應當配以司法救濟。物權觀念的傳播與普及,將為政府依法行政奠定扎實基礎。
(五)“財產性收入”進入黨代會報告,百姓進入理財新時代
事件10月中下旬,黨的十七大召開,順應中國向全面小康社會邁進的時代趨勢,黨的代表大會報告首次提出“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
點評讓更多的家庭學會理財,擁有財產性收入,從一定意義上說是為了增加中等收入者比重,使社會結構趨于“橄欖形”的合理分布,從而有利于社會和諧。2007年快速發展的股市給了人們關于財產性收入最直觀的感受。隨著股市從大牛市轉向震蕩調整,中國百姓對于如何提高財產性收入比重,還需要有更理性、更科學的考量。
(六)廉租房“高調”推出,低收入群體有望“住有所居”
事件8月7日,國務院發布了《關于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的若干意見》,其中廉租房被擺在了顯要位置。按照這一意見確定的時間表,2007年底前,所有設區城市要對符合規定住房困難條件、申請廉租房租賃補貼的城市低保家庭基本做到應保盡保;2008年底前,所有縣城要基本做到應保盡保。而到“十一五”末,全國廉租房制度保障范圍要擴大到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
點評廉租房被如此“高調”推出,既體現了低收入群體對“住有所居”的要求,更體現了黨和政府建立包括廉租房、經濟適用房在內的住房保障制度的決心,同時也是抑制房價過快上漲的有效舉措。
(七)食品價格上漲過快,政府頻出調控之手
事件今年,以豬肉價格持續快速上漲為標志,食品價格居高不下,讓人們特別是貧困家庭感受到了壓力。受食品價格上漲影響,今年前11個月CPI累計上漲4.6%,預計全年物價將出現自1996年以來的年度最高漲幅。為調控肉價,中央財政增加約18億元,用于補助城鎮低保戶和大中專困難學生。國家同時加大扶持生豬養殖戶,僅實施能繁母豬補貼等,各級財政就增加支出48億多元。
點評一年來,“肉價”引出的民生問題就一直沒有走出百姓和政府的視野。補貼困難群體需求,讓政府的歸政府;動用經濟杠桿調控市場,讓市場的歸市場。政府采取的調控措施收到了一定成效。但應該看到,此輪物價上漲有其復雜性,部分食品價格上漲帶有恢復性質,有利于增加農民收入。當前需要防止的是,物價由結構性上漲轉變為明顯通貨膨脹,這應成為明年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之一。
(八)“勸辭風潮”起波瀾,勞動合同法梳理勞資關系
事件6月29日,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勞動合同法。隨后在北京、廣東等地發生一些企業與工齡較長職工提前解除勞動合同或重新訂立勞動合同的事件,最終形成一股“勸辭風潮”。而引發這股風潮的深層原因,正是即將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的勞動合同法。
點評這部法律要求用人單位在解除和終止勞動合同時必須依法支付經濟補償,并引導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簽訂長期的勞動合同。有關專家表示,勞動合同法將逐步改變中國不少企業“速招速裁”的用工方式,有利于勞動者更好地安排自己的職業規劃,同時促使企業建立融洽的勞動關系和人才保留體系。
(九)太湖藍藻事件暴發,催生“生態文明”新理念
事件5月29日,一場突如其來的飲用水危機,席卷了江蘇無錫,罪魁禍首是太湖藍藻。隨后,滇池、巢湖藍藻也相繼暴發,高增長的中國進入“水污染密集暴發階段”,凸顯經濟高速成長之痛。7月12日,國家環保總局宣布,中國將在太湖、巢湖、滇池流域制定更嚴格的環保標準,對違法排污者采取“高限處罰”措施,并進一步擴大“區域限批”范圍。隨后,國家有關部門頻頻動用財稅杠桿,調控“兩高一資”行業,遏制資源過度開發畸形出口,抑制高能耗、高污染行業投資反彈。
點評黨的十七大提出“生態文明”新概念,將節能減排從行為實踐推向了文明建設的高度。今年前三季度,我國單位產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雙雙下降,留給國人對青山綠水更多的暢想和期待。
(十)調整休假制度引發全民關注,帶薪休假有了法律保障
事件12月1日,面向全民公開征求意見后的國家法定節假日調整方案公布實施,將原有的“五一”7天假期縮短為3天,增設清明、端午、中秋三個假期。同步出臺《職工帶薪休假規定》,為全面落實職工休假權利提供法律保障,使廣大職工可以更加人性化地安排家庭及個人休閑。
點評休假制度的調整,可謂是民心所向、眾望所歸,既有利于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節假日制度,弘揚中華文化,增強文化創造力和民族親和力、凝聚力,同時又兼顧了交通、食宿等公共資源現實和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是對原有“黃金周”長假安排的一種合理化改進。汪金福 宋振遠 鄧衛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