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抬轎又打壓
——對中國軍隊實力的誤讀
以西方的技術標準來看,中國軍隊當然是落后的。特別是在改革開放初期,西方接觸中國后,“中國軍隊慣于人海戰術”“中國軍隊使用著古董武器”等論調不絕于耳。即使是現在,西方在渲染中國軍隊不斷出現新裝備的同時,也從來沒有忘記貶低中國軍隊。例如,加拿大《漢和防務》主編平可夫就假設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第三代戰機每天將損失20~30架,按照這個速度,他得出結論,“第三代戰機只能支撐11~17天”。美國《防務新聞》周刊則引述美中經濟安全審查委員會委員拉里·沃特爾的話說,“在中國的整個軍事系統內,解放軍還不能形成一支完全意義上的數字化的部隊……”
但這些觀點顯然忽視了一個案例:抗美援朝戰爭之前,中國軍隊的實力在西方看來是不值一提的,因為那時中國的軍隊實力實在是“乏善可陳”,但戰場上志愿軍的表現卻讓西方國家瞠目結舌。
裝備技術對于軍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一支偉大的軍隊是否能僅僅依靠技術來衡量卻是一個疑問。西方國家對于中國軍隊實力的最大誤讀在于過于關注軍事技術的提升,而忽視了中國軍隊的本質特點——堅持“人民戰爭”理念,堅持共產黨的絕對領導,堅持“支部建在連上”等“內核”以及組織建設上的特點。對這些特點的忽視,是西方國家誤讀、誤判中國軍隊實力的重要原因。然而正是這些特點,使中國軍隊的凝聚力和內在潛力無可估量,這在中國軍隊面臨戰爭或重大自然災害時已經表現得淋漓盡致。
中國的兵役制度和中國共產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使得中國軍隊與中國社會緊密聯系,進而實現了中國軍隊自身發展與社會發展的辯證統一。
與美國等國相比,中國昔日單方面裁軍,中國軍隊以“忍耐”配合經濟恢復與發展,是“不可理解”的。反觀美國,歷屆總統敢于向軍費開刀的少之又少,奧巴馬政府的軍費依然居高不下。
而中國軍隊,在始終面臨強敵威脅、始終面臨新軍事革命挑戰的條件下,在有效地為中國改革開放“保駕護航”的同時,還實現了從半機械化向機械化、信息化的轉變。這本身就是一個奇跡。然而創造這一奇跡的原因,至今為西方國家的主流輿論和智囊機構所忽視。
謎一般的“中國制造”
——對中國軍事技術的誤讀
在當今世界上,很難找到一個地方不銷售“Made in China”。然而,對于中國的武器裝備制造能力,外界卻莫衷一是。
一種誤讀是與“中國威脅論”相呼應的,它對中國的武器裝備制造水平進行過分的渲染。尤其是,中國在一些高技術領域取得的突破,往往被解讀成中國的“秘密武器”。中國的“神舟”飛船,被外媒認為是具有一定攻擊能力的外太空武器平臺;中國試驗的反衛星技術,被認為是外太空衛星的巨大威脅;中國展示的新型彈道導彈,被美國軍方認為是攻擊航母的新型武器。作為一個世界性大國,中國在某些高技術領域取得突破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然而西方卻對之進行了不合理的放大。
與此相對,另一種誤讀就是貶低中國研發武器的技術實力。有相當一部分觀點認為,按照西方的標準來衡量,中國的很多武器裝備是不合格的,甚至是劣質的。與前面的無限夸張相比,這種貶低則是靜態、孤立地看待中國的發展。
中國的武器研發水平取決于中國的工業化程度,也取決于中國的作戰思想。通過與世界經濟的深度融合,中國不但實現了工業技術的飛速發展,而且已經在學習國外的先進生產設計經驗。近期的一系列新聞顯示:中國大型裝備(例如軍用大飛機)技術的開發,已經呈現出爆發的態勢。中國武器研發實力已經接近了量變到質變的臨界點。
中國的武器研發長期沿襲蘇軍的作戰思想和蘇制武器的風格——廉價、適合大規模制造,既符合中國當時的國力,也適應大規模作戰的需要。如今,中國軍隊早已認識到了新軍事革命的重要意義,武器研發正在注入更多的新型元素。相比價格高昂的西方武器,中國武器在力爭保持價格相對低廉的前提下,技術的先進程度和制造的精密程度都在向西方靠攏。隨著中國軍事技術的發展,“跟蹤”和“仿制”已經不能滿足需要,越來越多的創新思維將會體現到中國的軍事技術上。
國外對中國軍事技術的誤讀,除了固有偏見,信息的不對稱甚至缺失也是因素之一。可以說,任何夸大、孤立、靜態考察中國軍事技術的方法,都不適用于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
不負責任的臆想
——對中國軍隊活動的誤讀
近年來,無論是內部演習還是與外軍的聯合演習,抑或是中國對外軍事交往以及維和行動,都相較從前更加頻繁。中國最新的《二00八年中國的國防》白皮書,首次專門把有關活動作為附錄向全世界公布,這也從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外界的關注程度。然而這種關注,往往也包含著各種誤解。
2009年下半年,中國軍隊舉行了一次代號為“跨越-2009”的較大規模的訓練演習。美國《費城號角》雜志認為,此次演習的假想敵是美國,中國解放軍要在演習中演練壓制敵人的電子系統。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則認為,在中國和印度舉行完邊界談判還不到一周的時間里,中國就舉行了旨在提高其遠距離部署部隊能力的大規模軍事演習。該報說,“盡管中國面臨復雜的國內形勢,但它的鄰國還是擔心中國軍演的目的旨在進行軍事擴張。”實際上,此次演習僅僅是中國軍隊的一個年度合同戰術訓練演習。幸虧中國主動向外界公布了演習的相關情況,才排除了更多不負責任的“臆想”。
西方對中國軍隊與外軍進行的聯合演習更加敏感。上合組織的“和平使命”系列演習就是被誤讀的典型代表。“和平使命”演習的主角是中國和俄羅斯,兩國的影響力已然決定了演習的“受關注度”,因此中俄一開始就嚴正聲明演習不針對第三方。然而從2005年開始,演習就被解讀成兩國要建立某種程度的軍事同盟。2009年的“和平使命”軍演,由于地點靠近朝鮮半島,又被認為是與朝鮮局勢有關。
此外,中國軍隊走向海外,或是參加國際維和行動,或是護航保障本國利益,都會聽到讓人不快的聲音。甚至中國軍隊為了慶祝國家成立60周年,海空軍為了慶祝本軍種成立60周年而進行的閱兵表演活動,都會被認為是中國向周邊展示武力。
對于來自于西方的“誤讀”,中國既需要加大解釋的力度來逐漸縮小其影響空間,也需要冷靜看待戰略利益、文化隔膜給這種現象造成的復雜性和長期性。
《環球》雜志授權使用,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本刊聯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