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題:中國“嫦娥一號”探月
(記者 毛江華)嫦娥一號衛星拉開了中華民族奔月的序幕,在中國航天科技人員花費3年多時間搭建奔月天路的歷程中,IT無所不在。其中,星際計算機(衛星的數據管理分系統)將在38萬公里外的浩瀚宇宙中管 控嫦娥,這顆“大腦”是怎樣煉成的?它又是如何指引嫦娥攬月的?
2007年11月7日8時34分,當嫦娥一號衛星490牛頓的大馬力發動機關閉之后,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的大屏幕上顯示,衛星目標軌道和現實軌道完全重合,嫦娥一號正式進入了距離月球200公里高度的工作軌道。
這一刻,距嫦娥一號發射324小時又31分鐘。中華民族千年的奔月夢想終于拉開了實現的序幕。從10月24日起,嫦娥一號在奔月天路上,一次又一次地實現目標,在盡情釋放著全球華人強烈的民族自豪感的同時,也檢驗著中國的科技實力。
同所有的衛星一樣,嫦娥一號是大量科技關鍵技術的集成,在它的設計、研發、制造、發射和工作的過程中,IT是它最基本的一個DNA,無處不在。與其他衛星不一樣的是,嫦娥將在遠離地球38萬公里外的浩瀚宇宙中工作(此前中國發射的最遠的衛星距地球7萬公里),條件相當復雜,而且極有可能與地面失去聯系。
因此,嫦娥必須實現高可靠的自主管理,這給其IT“大腦”——星際計算機(衛星內部的數管分系統)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這顆“大腦”必須在任何惡劣的環境中都能夠冷靜、準確地處理問題,發放指令。IT“大腦”是怎樣煉成的?它又是如何指引嫦娥攬月的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