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銀行:公共財政改革將是中國可持續進步的關鍵
1月31日,華盛頓:中國作為世界第四大經濟體和第三大出口國,需要改革政府財政來滿足不斷變化的需求,世界銀行出版的一本新書《中國的公共財政:推動改革增長,構建和諧社會》如是說。
中國在過去10年保持 了9%左右的年增長率,使得貧困人口的比例從60%降低到目前的10%以下。但是,快速增長同時也增加了收入和基本服務機會的不平等,加大了對自然資源的壓力。
在十一五規劃(2006-2010年)中,中國政府謀求解決這些問題,通過把重點從一味追求增長速度轉變到更加平衡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上,這項工作就要求加強公共財政。
在這本新書里,政策制定者和學者們探討了公共財政的許多方面,包括財政改革和財政收入分配、財政轉移、公共服務提供,以及保持增長和解決不平等問題。前財政部副部長、現任中國投資公司董事長樓繼偉和世界銀行高級經濟學家王水林擔任該書的主編。
世界銀行東亞與太平洋地區副行長吉姆 亞當斯說:“這本書的作者包括中國的一些最重要的改革者-在中國的成功崛起中實際參與設計政策的人。這本書代表著中國積極開展政策辯論,然后進行實地試點的一個杰出范例。”
隨著中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企業預算從政府預算中分離,提供社會物品的責任從企業和其他單位轉移到政府,標志著一個深刻且不總是順利的轉變。
例如,公共衛生支出在GDP中所占的比例,對農村居民和出外務工人員有限的社會保障覆蓋率,意味著在過去25年中國的衛生和社會服務僅取得了適度的改善。要應對這些挑戰,以及隨著人口老化在養老金支付中預期出現的峰值,都需要有更多的財政收入。
在中國,社會保障、教育、公共衛生和司法大體上都是分散化管理的,因此政府間財政關系和財政轉移支付至關重要。作者們認為,要提高財政轉移支付的效率,就需要給予地方政府更多的資源,同時保持地方政府對社區的問責。
樓繼偉先生在關于政府間財政關系的一章里解釋說:“在財政改革過程中取得的一條重要經驗是,完善省以下財政體制是不可缺少的。”
在公共服務方面,作者們呼吁政府的角色從控制者和惟一提供者向設計師、協調人和質量保證人轉變。該書提出,中國要擴大和改善教育、培訓和再培訓體系,將需要GDP 6%-9%左右的投入,這就超出了政府財政的范疇。要填補這個資金缺口,就需要建立廣泛的合作關系,利用多條途徑來發掘財政資源。
該書指出,另一項重大挑戰是通過分階段的改革,徹底整頓不適當的醫療體制,最終實行全民性基本醫療體制。
作者們承認中國近年來的資源密集型增長模式是不可持續的,探討了怎樣將中長期增長和企業競爭力與創新和技術能力相掛鉤。這就要求更好地配置和監測直接公共研發活動,還需要有支持私營部門研發活動的可行方式。
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弗朗索瓦 布吉尼翁指出,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出現的不平等現象(如城鄉差距、沿海地區與內陸省份之間的差距)與西方發達國家在初期增長階段相類似。布吉尼翁討論了北歐國家可能提供的經驗,探討了適合中國廣泛情形的創新型政策。
有些扶貧政策措施已經在實施中,例如低保或者說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計劃。作者們認為這一計劃是一個良好的開端,由此可以建立一個保留市場激勵機制的全面社會保險體系。此外,作者們認為,保障機會平等,包括教育、醫療、信貸和關于公共物品的決策機會平等,對于幫助人民充分實現其經濟潛力是十分重要的。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吳敬璉在對本書的評論中指出:“作者們對中國財政、經濟和社會問題的深刻理解應得到高度贊賞。本書無疑將會大大促進對這些重要議題的進一步交流。
該書分為16章,由不同的作者撰寫,要閱讀該書概要,請登陸:
www.worldbank.org/chinapublicfinanc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