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弗”事件還沒有結束,主要責任人安徽華源前總經理裘祖貽卻自殺了。
2006年11月1日,裘祖貽的尸體在住所被發現,警方證實是自殺。
裘祖貽在給同事的遺書中,有這么一句話,“銀行貸款、停產整頓、善后理賠、應付款,尤其是8400萬企業集資款,我急啊!”資金的壓力,內外的交困,裘祖貽不堪重負,終于走上了絕路。
然而,在中國患者普遍感覺醫藥暴利的情況下,為什么藥企還有資金壓力?
“暴利的受益者并不是藥廠。對于藥品制造商來說,最重要的盈利手段就是降低成本,或許降低成本是每個企業在競爭中都需要的,但對于國內藥廠來說,顯得更為迫切。”一位江西的藥商對《小康》說。
國家藥監局日前公布的調查結果也表明,安徽華源為了降低“欣弗”生產成本沒有按規定參數生產,是影響藥品安全的主因。
在調查中記者發現,在代理商和醫院甚至還有醫生的層層擠壓下,藥廠在微利中幾乎喪失了風險的抵抗能力。“如果每盒藥的出廠價是1.3元,經過一級又一級的代理,再經過醫院,最后到患者手中,價格變為28元每盒,翻了逾20倍。而顯然,相比代理商和醫院,藥廠的所得是微薄的。”一位業內人士認為,是現有的醫療體制的弊端和醫療市場的混亂導致了安徽華源的悲劇。“這種體制一天得不到改善,這樣的悲劇還會發生。”
市場化醫療改革的結果,是居高不下的醫療價格,這讓中國百姓吃盡了苦頭,尤其是農民,看病難已經成為了社會的痛:醫療資源配置不均衡,農村醫療資源明顯滯后;醫療保障制度不健全,醫療費用的上漲速度超過居民收入增長速度;公立醫療機構運行機制不合理,公益性質淡化;藥品和醫用器材生產流通秩序混亂,價格過高。
據不完全統計,每年有接近50%的人應該到門診看病、30%的人應該住院,但他們卻因為無支付能力而得不到救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部副部長葛延風指出,現在的醫療衛生改革走入困局,根源在于它的基本方向有問題,不能走市場化的道路。基于醫療衛生事業的特殊性,市場化的競爭無法保證醫療服務價格降低。
國家衛生部部長高強認為當前衛生管理體制、機制上存在的問題主要有兩個:一是公立醫療機構壟斷的局面還沒有改變,醫療機構之間科學有序的競爭沒有開展起來,醫療服務資源滿足不了群眾需求;二是公立醫療機構的運行機制沒有理順,由于政府辦醫院過多,財力難以支撐,經費投入嚴重不足,醫院收入的90%以上來自醫療服務收費,客觀上形成了靠市場籌資維持運行和發展的局面。這種靠市場籌資的機制是導致醫療機構盲目追求經濟利益、醫療費用大幅攀升、群眾負擔加重的重要原因。
2006年,國家相關部門為改革做出了努力,譬如出臺了《中央預算內專項資金(國債)農村衛生項目與資金管理辦法》,六中全會的《決定》也提出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措施和要求……
然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要使原有的衛生管理體制和機制發生根本的轉變,仍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假若沒有一個制度能夠改變醫療機構“以藥養醫”市場利益的驅動,那么“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禁令,“療效”甚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