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財科所所長
賈康
中國社科院財貿所副所長
高培勇
中國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師
滕泰
保守估計今年全年財政將增收7000億元。這7000億元如何才能用在“刀刃”上呢?記者采訪了財政部財科所所長賈康、社科院財貿所副所長高培勇、中國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師滕泰。專家們開出了這樣的“方子”———
“征管嚴密+經濟快增”雙引擎
記者:從1994年到2006年,我國稅收收入從不足4000億元擴張到38000億元左右,增長十分迅猛,今年財政增收可能歷史性地突破7000億元,為何會出現這種高速的增長?
賈康:財政收入增長的基礎是我國經濟的高速平穩發展,這里應該強調的是近幾年財政收入持續高速增長并不是偶然出現的,它是改革開放二十多年培養財源的結果?,F在,我們進入收獲期了。
高培勇: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是稅收,而我國稅收的連年激增主要歸功于稅務機關近年來征管水平不斷提高。征管水平提高在稅收增收中的貢獻度超過70%,而經濟增長和稅收政策因素對稅收的貢獻約為三成左右。
辯證看待財政增收
記者:7000億元的高增長固然表明了我國經濟強勁的增勢,以及征管體系等各項制度不斷完善,但是,如此高的增長是否隱含著其他的問題,該如何辯證的看待?
高培勇:首先,應看到財政增收可能拉動的GDP增量。預計今年全年GDP將達20萬億元人民幣,財政增收7000億元。如果財政增收部分全部投入出去,那么財政每增加投入2000億元就相當于拉動GDP1個百分點,那么7000億元就是3.5個百分點,財政增收的意義遠超過了加息和匯率變動對宏觀經濟的影響。
其次,需要辯證地看待財政對宏觀經濟結構產生的影響。1994年稅改以來,我國財政收支的增長速度持續高于GDP,由此,財政收支規模占GDP的比例也越來越大。2005年,該比例為18.53%,表面上看來不是很高,但如果加上償還國債支出、社會保障費收入、預算外支出和制度外支出后,財政收支將占到GDP的30%以上,這一比例接近改革開放初期,即1978年30.8%%的水平。而且,明年企業所得稅兩法合并,以及增值稅轉型等重大稅制改革仍在進行中,只要經濟平穩增長,財政收支規模以及占GDP的比重肯定還會繼續攀升。如此高的比例是好是壞,現在還很難說。
滕泰:財政增收固然增加了財政對經濟的調節能力,但是我國財政增收過快,目前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高達25%,財政收入占GDP已經偏高,而且財政收入偏高開始對消費產生擠出效應。
流向應凸現財政的公共性
記者:7000億元的財政增支將直接拉動GDP3.5個百分點的增長,如何運用這7000億增收款將對經濟產生很大的影響,那么財政收入應流向何方?
滕泰:財政增支的著力點應該在如何改變我國經濟模式由政府投資拉動、出口拉動的局面。要達到這個目的,財政必須向居民返利。財政至少可以通過提高四類支出達到還利于民的目的:第一,可以加大對社保的投入,健全社會保障體系,解決老百姓的后顧之憂,從而降低老百姓儲蓄的愿意;第二,取消利息稅,增加存款利息。目前,我國銀行的息差過大,增加存款利息,可以提高居民收入;第三,可以適當降稅;第四,財政收入的使用要傾向低收入群體。社會財富到一定階段以后,財政要起到平滑作用,讓更多居民享受到經濟成長的成果。這樣消費才能起來。
賈康:財政增收應該解決一些最緊要的事項,比如說,救災、向農業傾斜、增加社保支出和其他公共支出。另外,還可以考慮償還一些歷史欠賬。
高培勇:下一步財政將凸現公共性,因此,財政增收部分主要應該投向基本的公共服務、醫療和社會保障,特別是著力于拉近不同群體,不同區域享受公共服務的距離,體現公共財政面前一視同仁。(周明 董文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