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產業政策依然存在不足
(1)目前的產業政策不夠完善和具體。西部大開發期間國家所制定的西部地區產業政策比較籠統和片面,缺乏一個完整的戰略性的產業政策體系,不利于西部地區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2)西部地區產業結構的矛盾依然沒有解決。一是農業基礎比較薄弱,工業化程度依然較低。盡管西部地區農業在GDP中所占的比重較大,但農業發展的基礎卻十分薄弱。二是采掘、原料工業所占比重大,產業鏈條較短,產品加工層次低。三是基礎設施落后,產業配套條件差,形不成集聚規模經濟效應,難以滿足工業發展的需要。四是企業規模小,產業組織分散,技術設備陳舊落后,技術和管理水平低,低水平重復建設嚴重。五是產品結構不能適應市場需求變化,中低檔產品過剩積壓,高新技術產品短缺。六是支柱產業的作用與地位不突出,競爭優勢不明顯。(3)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程度依然較低。目前,雖然西部地區高新技術不斷提高,但在全國的地位逐漸降低。2001~2007年,西部地區的高技術產業規模以上企業產值由1006.34億元增加到2684.72億元,占全國比重由8.2%降低到5.3%。
七、進一步完善西部大開發政策的建議
1.繼續完善西部的貨幣政策及財政政策
西部大開發以來,西部地區貨幣政策對其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逐漸減弱。因此中央政府應該繼續完善針對西部地區的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使其充分發揮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①轉換引導商業銀行的經營理念,改變其“惜貸”行為。應對商業銀行的經營管理人員加強培訓,使其形成科學、合理的管理理念,引導其建立高效的信貸風險防范機制;加大對西部地區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信貸支持的力度。②加快西部地區建立統一、靈活、高效的貨幣市場。“使貨幣的擴張與市場的發展相適應。”江其務:《經濟轉型時期的貨幣與金融》,陜西人民出版社,2000。一是增加貨幣市場的參與主體。盡快推動電子網絡的發展,把眾多的中小金融機構、非銀行金融機構及非金融性企業等納入貨幣市場的交易范圍;二是加快貨幣市場各個子市場的均衡發展,尤其是大力發展票據市場,并促進各個子市場之間的融合。要加大可流通國債和政策性金融債券的發行量,增加可供貼現和再貼現的商業票據,以改變西部地區基礎貨幣投放渠道受阻的現象,提高其貨幣政策效率。③加快西部地區資本市場的發展步伐。完善西部地區資本市場的有關規章和制度,以及服務種類和質量,刺激民間資本的進入,加大企業直接融資的比例。④改變財政資金投入結構單一的現狀。目前,財政資金主要用于西部的公共設施,尤其是重大基礎設施的建設。而公共投資由于不直接進入生產領域,難以在短時間內促進經濟增長。因此,也要讓財政資金逐漸進入生產領域,形成多樣化的投入結構。
2.繼續加大改革開放的力度
①大力改善投資環境。繼續深化西部地區國有企業改革,建立完善的現代企業制度,加快國有經濟的戰略性調整和國有企業的資產重組;加強西部地區商品和要素市場的培育和建設。大力發展城鄉集體、個體、私營等多種所有制經濟,積極發展城鄉商品市場,逐步把企業培育成為西部開發的主體。凡對外商開放的投資領域,原則上允許國內各種所有制企業進入;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實行政企分開,減少審批事項和環節,簡化辦事程序,強化服務意識,消除行政壟斷、地區封鎖和保護,切實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加強環境保護,防止盲目重復建設,依法關閉產品質量低劣、浪費資源、污染嚴重、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的廠礦企業;采取多種形式更多地吸引國內外資金、技術、管理經驗。②優化外商投資的結構。制定不同行業的、多樣化的優惠政策,繼續吸引和加大外資對其他行業,尤其是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投資份額。③優化西部地區出口產品的結構。現在的出口產品結構以初級產品、附加價值低的產品為主,導致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作用不顯著。因此,要增加技術含量高、附加價值高的產品所占的比重,實現以國際市場帶動西部地區的經濟增長。
3.繼續實施以科技發展引導經濟增長的政策
①加大對科技投入經費的監管力度。及時監督、跟蹤和審核科技投入經費的使用情況,保證專款專用,提高科技投入經費的使用效率。②建立完善的激勵與約束機制,激勵科技研發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必須建立“權利與責任對稱、收益與風險對稱”的科技研發人員激勵與約束機制。建立同時實現自身利益和科技研發人員利益最大化的激勵機制,讓科技研發人員以一定的比例參與剩余分配。③繼續推進科技成果的市場化,實現科技創新的市場價值。科技創新的實質是新價值的創造,而市場價值是新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將科技創新的成果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才能實現其市場價值,并促進技術效率的提升。一是明晰產權,加強科技創新的內在動力;二是完善市場制度,為科技創新創造一個公正、公開、公平的競爭環境;三是加強企業與科技創新主體之間的合作,使更多的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實現科技創新的市場價值。④加強東、中、西部地區的科研技術及成果的交流,實現以東部地區的科技發展帶動西部地區的技術創新和經濟發展。
4.加大西部實現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力度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完善公共財政制度,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社會公平正義制度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和公共財政的基本目標之一,其含義是指政府要為社會公眾提供基本的、在不同階段具有不同標準的、最終大致均等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務。中央政府應制定有利于西部地區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教育政策。隨著工資改革,提高艱苦邊遠地區津貼,提高西部地區教師的工資水平,使其工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條件,吸引師范類院校的畢業生投身于西部開發;改革戶籍管理制度,允許到西部地區學校就業的其他地區居民保留原籍戶口;提高西部地區教師的績效工資的比重,并將其進行多層次的分級,如將其劃分為不同層次,層次越高,業績工資也越高,相對應的崗位職責和業績要求也更高。這樣,可以激勵教師的工作熱情和積極性,提高西部地區的教育質量。
5.完善加快特色優勢產業發展的改革
①抓緊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加快發展西部地區特色優勢產業。根據西部地區的資源優勢和比較優勢,著力培育能源、礦產、旅游和特色農業等優勢產業和特色經濟,培育和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要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以先進適用技術為支撐,走市場配置資源的新路子。由國家投資或需國家批準的重點項目,只要西部地區基本具備條件、有市場、有競爭力,應當優先在西部地區布局。②加快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加強高校、科研單位與農業機構的合作,以及農業機構和農民之間的合作,盡快將最新科研成果應用于農業生產,以科技創新促進現代農業的發展,提高農業的產出。③重視和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制定相關的政策,吸引民間資本、企業閑置資金等進入高新技術產業,解決其發展過程中的資金瓶頸。(摘自《中國西部經濟發展報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