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股摩根士丹利、入股力拓、三大石油巨頭百億美元海外出擊……面對中國資本,美國《財富》雜志以“中國買下全球”表達出外界的一片驚嘆。在他們眼中,“中國的收購者——保險柜里全是國家資金——不停簽下越來越大膽的合同。”
然而,這更像是起跑前的一次熱身。
實際上,在中國的國企之外,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家如李書福者們,已不滿足局限于爭奪越來越激烈的國內市場。30年的積累,使得他們在資金和管理經驗上具備了布局全球的可能。這批雄心勃勃的淘金者,正密切關注來自海外的任何機會。
問題在于,走出去后,買什么?技術、資源還是品牌?
缺乏對目標所在市場消費者、競爭狀況、渠道和政策的深刻認知,更多的時候,來自中國的淘金者們,披上的只是機會主義者的收購外衣。
在此次選取的海外23國投資樣本中,《財經國家周刊》駐當地記者力圖從政經環境、市場狀況、競爭程度、投資回報等多個維度來觀察當地的最佳投資機遇,從而為中國資本的海外行走提供更為精準的視角。
歐洲篇
德國高端制造業“低價待沽”
建議投資領域:裝備制造業
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的德國裝備制造業,在金融危機背景下遭遇經營困難,正“低價待沽”
隨著吉利收購沃爾沃日漸成行,中國企業對歐洲高端制造業的并購,似乎不再是“蛇吞象”式的妄想。而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的德國裝備制造業,在金融危機背景下遭遇經營困難,正在“低價待沽”。
德國裝備制造業是創新力度最高的行業之一,企業具有“大者強、小者精”的特點。在31個機械制造門類中,德國有27個門類占據世界前三位。技術領先、工藝精良、品質優秀、管理嚴謹,人才聚集、研發及創新能力強等獨特優勢,使德國裝備制造業成為國際投資的熱門選擇。
2005年到2008年,歐洲裝備制造業經歷了4年景氣周期。但金融危機爆發后,歐洲裝備制造業增長在2009年基本停頓,當年歐元區設備投資大約減少3%。德國裝備制造業也受到不同程度影響,其中與消費相關的細分行業受影響最大,被迫破產或尋求并購的企業越來越多。
中國機床工具工業協會名譽理事長梁訓瑄在接受《財經國家周刊》記者訪問時說,以機床工業為例,德國企業平均員工數不足130人,多數為家族企業,抵御經濟危機能力較弱,但技術水平較高,不少具備國際品牌,正好符合中國資本海外并購的條件。
梁訓瑄表示,中國企業在德國并購的收益將包括:獲取國際品牌、打開國際銷售網絡、吸收市場營銷經驗以及有效的經營管理經驗等。并購完成后利用對方作為培訓實踐基地,用多種交流方式來提高中方技術與管理人員水平,提高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知名度及融入國際經濟循環的活動能力。(郇公弟 樊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