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外形勢倒逼“重心”轉移
“內外形勢需要中國經濟勇敢直面結構調整,認識和行動再有遲疑,則可能要面臨被動,同時要付出更大成本。”中國宏觀經濟學會秘書長王建對記者表示。
王建認為,自2008年下半年以來,中國政府能夠引導中國經濟率先反彈,主要是靠了兩條措施,一是以投資需求的劇烈擴張來對沖出口需求的急劇萎縮,所以投資在去年經濟增長中的需求貢獻超過了85%;二是靠接近10萬億元的信貸大投放。
但是,在次債危機爆發前,中國經濟已經形成了生產過剩的背景,在這樣的背景下繼續加大投資,雖然可以在一段時間內依靠新一輪的投資擴張拉動增長,但是到了產能釋放期,原有的生產過剩矛盾不僅不會緩和,反而是更加激化了。
國家發改委宏觀研究院的專家認為,目前我國經濟結構中外需后繼乏力與內需用力透支之間存在矛盾。前兩個月中國出口超預期增長的態勢恐難以為繼,而受制于耐用品消費的周期效應,中國汽車消費和家電消費在政策刺激下繼續超速增長的空間已然不大。另外,在產業結構方面,解決產能過剩問題與傳統產業技術升級、新興產業振興等方面也存在不和諧的矛盾。
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周景彤表示,未來10年,包括投資、出口和人口紅利等拉動我國經濟增長傳統動力衰減趨勢不可避免。我國經濟將進入中低速增長時代,要求社會各界未雨綢繆,增強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外圍形勢同樣逼人。“危機之后,有的國家在世界經濟格局中的地位會上升,而有的會下降。一個重要的原因的是,不同國家在產業制高點上的敏銳程度和行動速度不同。”世界銀行中國辦事處的一位分析師如此認為。
6月下旬,美國奧巴馬政府再次明確危機后三大產業突破口,智能電網、新能源和節能增效。為了應對危機過后的經濟發展,亞洲的日本、韓國政府最近也公開宣布,將致力于擴充新的增長動力,包括進一步調整能源消費結構,大力培育綠色產業。
百年大計需要跨過“分水嶺”
有關學者和專家對記者樂觀地表示,“中國經濟正在站上分水嶺,這個分水嶺是今年上半年和下半年政策指向的分水嶺,也是金融危機以來的政策分水嶺,甚至是改革開放30年來和今后經濟走向的分水嶺。”
最近一周,歐美一些經濟分析師對中國的增長表示懷疑,并用“北京的政策子彈所剩無幾”形容中國處理經濟問題的對策日趨乏力。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表示,沒有必要對中國經濟發展前景極度悲觀,中國政府保持經濟增長“束手無策”的論調更是缺乏根據。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秘書長湯敏也表示,“目標和環境都已出現變化,政策彈藥使用的方向也會改變,現在所謂的彈藥不是刺激經濟的政策,而是指解決一系列經濟問題的手段。”
7月2日,工信部發文明確,將利用財政和信貸資金引導紡織產業向高端領域轉移,加速產業升級步伐。6月21日,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關于進一步做好中小企業金融服務工作的若干意見。堅持有保有壓、明確支持重點,積極推動符合國家產業政策要求的中小企業健康發展。記者從財政部獲悉,財政部近日研究制定了《地方特色產業中小企業發展資金管理暫行辦法》,規范和加強地方特色產業中小企業發展資金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按照國資委的規劃,2010年央企將縮減到80至100家,而目前央企還有129家,共有86家(包含其控股的子公司)央企在A股上市,而且多為傳統產業,很多是列入產能過剩、要求重組整合的企業。下半年國資委將積極引導企業重組,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方式。
張立群表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一個長期復雜的過程,需要付出艱苦努力。而‘調結構’無疑將成為下一階段中國經濟發展的主旋律。”他說,“今年下半年的重點將是著力解決中長期發展的問題,在收入分配改革、節能減排、體制改革等方面下功夫。”
參與國務院座談會的一位經濟學者向國務院領導表示:“現在必須要咬緊牙關挺住,在可承受的最低經濟增速下,加大結構調整的力度,這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百年大計。”記者 方家喜/北京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