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風本田汽車有限公司近日向清華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18所高校贈送了23臺試驗車和6臺發動機,供教學與科研使用。業內有關人士分析稱,這看似一場平常的公益活動,實質卻是汽車企業正有意識地進一步密切與高校之間的互動。在中國汽車市場日益做大、汽車產業圖謀做強的背景下,人才爭奪戰已有山雨欲來之勢。
汽車人才缺口130萬
隨著打造"中國車都"目標的提出,武漢沌口經濟技術開發區發展提速,對各類汽車人才需求量猛增。記者5月初曾在此間舉行的招聘會上看到,一些汽車及零配件企業為吸引優秀人才前來應聘,爭打"溫情牌"。雖然應聘者眾多,但真正符合要求的并不多。
神龍公司招聘現場負責人說,此次主要招聘有工作經驗者,此類人才一直匱乏,像我們公司每年需求500至600人,動用多種手段,甚至到外地開設專場,仍無法滿足需求。東風旗下10家公司及其配套企業今年首次"抱團",前往中國汽車城長春開專場招聘會,定向挖汽車人才。據了解,其挖人條件之一是:相同的崗位,武漢企業承諾工資福利比當地要高10%至20%。即便如此,很多企業還有大量崗位空缺。
據中國汽車人才研究會提供的數據顯示,"十一五"期間,汽車研發人才缺口在50萬以上;由于售后服務需要遍布城市(圖庫論壇)各個角落,維修人才缺口甚至達到了80萬人左右。
正因為如此,吉利汽車集團正在醞釀一場被稱之為"大雁計劃"的人才革命。吉利人力資源負責人李信忠總監介紹說,這項計劃從今年起實施,就是想把剛走上工作崗位的應屆生打造成一支大雁團隊,準備通過一種獨特的內生型人才培養體系造就新人才隊伍,緩解目前汽車企業人才需求的窘迫。
產業升級換代受到制約
我國汽車產業近六年呈現出"爆炸式"發展態勢,專業人才供需矛盾開始露頭,但由于人才培養有一定周期,在汽車產業完成量變進而全面升級換代時,眼下人才緊缺的態勢就不可避免了。
尤為嚴峻的是汽車人才結構性短缺。中國汽車業的迅速全面發展,需要包括研發、工程技術、營銷、采購、運營、金融、維修等多個環節不同領域的人才,而我國現有的高等院校汽車專業教育和職業教育大多在工程技術人員的培養上擁有一定基礎,對于其他環節的人才培養極為短缺。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理事長張小虞分析說,我國汽車業缺乏人才是多層次的,"技術―管理復合型"和"多領域技術復合型"人才供給不足。現在的汽車業更加需要復合型的人才,如研發人才除了具備機械制造等基本技術以外,還要懂得市場發展的趨勢和潮流;營銷人員需要有熟練的營銷技巧,還要懂得汽車結構,并了解汽車行業相關知識,熟悉汽車保養和維修,有時甚至還要懂得一定的理財知識,能設身處地為消費者著想等等。
從崗位需求角度分析,今后汽車業人才需求點將更多地會集中在中高層級的專業人才以及一直十分緊缺的高級技工。他們要求有快速的故障診斷能力,對物流生產線制造等有一定了解,跟企業現代化設備的發展保持相同步調,同時要能適應各種不同的操作系統。
隨著國際業務迅速發展,汽車行業國際經營人才的需求將更加迫切。同時,發展具有創新思維和團隊精神、把握最新專業科技動態的高級技術開發人才隊伍也是當務之急。
美國新澤西州立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碩士、知名人力資源專家王志剛認為,人才對我國汽車產業發展越來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特別是我國加入WTO后,外資企業紛紛加快了本土化步伐,急需熟悉本地情況的專業人才。而國內汽車企業的發展壯大,也迫切需要大量人才來補充。
隊伍擴容有待加強校企合作
汽車人才一時緊缺擺在眼前,可從長遠看,培養多了,就業又是問題,這是當前高校面臨的兩難。武漢理工大學教授胡樹華認為,在此意義上講,除了企業注重內部自主培養外,校企聯手持續性定向培養才是擺脫汽車人才困境的解決之道。
正如東風本田執行副總經理劉裕和所說,加快汽車人才培養已是當前汽車產業發展的首要任務,而利用產、學、研模式來培養汽車人才則是現階段一種比較理想的形式。
同濟大學汽車學院院長余卓平是產學結合培養汽車人才的積極倡導者。他認為,在汽車人才成長的全過程中,學校主要進行基礎教育,為成才打基礎。在學校階段,學生理論功底扎實,思維活躍,創新意識強,但學生這些優勢要轉化為生產力,接受市場考驗,則需要企業參與,即能夠提供給學生實習機會,更貼近市場,在實踐中得到磨練,使高校教育更具針對性。學校與企業一起搭建科研平臺,聯手培養人才,是學校和企業共同的需要,雙方都將從中受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