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開始,因國家未對高考加分的對象、加分的幅度以及高考加分的決策部門作出明確、規范的界定,許多部門和地區為了自身利益,出臺了各種各樣的部門性的、區域性的、臨時性的高考加分政策,這些加分項目多達幾百種!
招生委員會統管不力,部門、地方以及個人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最終導致了高考加分亂象叢生。從1987年國家教委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招生暫行條例》可以看出,那些受地區級以上表彰的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干部、烈士子女、體育競賽獲獎者、受政府表彰者等均可得到降分錄取的優惠,有些地方甚至把獲得縣級、校級獲獎者也列為加分對象。
近幾年,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校招生工作規定》第47條“有關省(市、區)確需要增加的政策性照顧項目,經本省招生委員會研究決定并報教育部核準備案后便可向社會公布”這一條款為各省出臺各自高考加分政策提供了巨大的空間,使各省高考加分項目變得層出不窮、不易控制。同時,對于體育績優生、少數民族學生、港澳臺學生、立功軍人、見義勇為者等加分主要由體委、民委、港澳臺辦、公安等部門操作認定,主管高校招生的教育部門無法對這些加分項目進行直接監管。正是這種加分政策決定權的分散,導致了一些部門和地方為了部門利益與地方利益制定了名目繁多的加分項目。
對于高考加分集中于發達地區、少數中學以及個別項目問題,應一分為二看待。發達地區一般是各省(市、自治區)的首府或經濟發達城市,這些城市要么具有強大的權力資源,要么集中大量財富,或者具有優質的教育資源。學科奧賽、創新大賽等獲獎項目需要豐富的學校教育資源和家庭教育資源,如果這些大賽操作程序公開、規范,那么,獲獎者集中于發達地區、少數中學也屬正常,但現實經常并非如此。而體育類與少數民族加分者集中于發達地區并非都正常,體育類與少數民族加分因缺少科學的認定標準、規范的操作過程與公開的監督機制,往往容易受到權力與金錢的侵蝕而成為腐敗通道。
高考加分是對高考招生制度的重要補充,高考加分政策實質上是對特殊群體所受原有入學機會不公平的一種補償,是實現高校招生多元評價與錄取的有效手段。從政策立意上看,高考加分政策不僅有利于引導中學實施素質教育,也有利于挖掘學子的才智潛能,調動社會各界的積極性與創造性,促進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
然而,高考加分在實踐操作過程中出現了許多問題,以至于出現“取消高考加分,實行裸分錄取”的主張。筆者認為,不一定要這么絕對化,但高考加分若要走向公平公正,就必須從制度規則、操作過程以及制度監督3個方面加以完善。
筆者建議,首先,取消各省內制定的高考加分“土政策”,教育部直接參與各部門高考加分的認定過程,由教育部統一規范高考加分的對象與加分幅度。
其次,明確高考加分的對象與標準。僅就教育部規定的加分與降分對象而言,其認證標準存在很大差別,烈士子女、重大國際與全國性學科競賽、重大國際與全國性體育比賽、榮立軍功者都具有剛性的認證標準,不易弄虛作假,社會認可程度很高。而省級優秀三好學生、政治品德有突出事跡者、國家二級運動員、少數民族考生的認證標準缺少剛性指標,容易受到權力、人情關系的侵蝕而淪落為腐敗的發源地,社會對此存在爭議。因此,必須對這些加分項目制定明確的組織主體和剛性的認證標準,譬如“三模三電”、武術等項目,不是隨便什么機構只要冠以“全國”二字組織比賽,就可以取得其獲獎證書。否則,與其讓這些加分項目被權貴所控制,還不如廢止之。
其三,嚴格規范高考加分的操作過程,對高考加分的執行步驟和各個環節進行細化和固定,并將這些步驟及相應的規則要求公開,以便于執行人員按要求操作和社會人士的監督。一些高考加分項目的認證權并不是掌握在教育部手中,如少數民族考生、國家二級運動員、僑生、見義勇為者等項目,各部門的認證標準寬嚴不一,也存在因部門利益而放寬標準的可能。在制定嚴格認證標準的基礎上,有必要對這些項目的認證過程進行嚴格控制,既要防止降低國家二級運動員認定標準情形的產生,也要防止像重慶那樣隨意更改戶籍獲得少數民族身份狀況的出現,確保高考加分項目的公平有效。
最后,建立高考加分的公示與監督機制。即使有了嚴密的制度規則和具體的執行程序,這還不足以保證高考加分執行結果的公平。必須建立高考加分的公示制度與監督機制,在行政監督的基礎上,充分發揮網絡信息時代媒體監督、公眾監督的作用。嚴密的制度程序未必會對人的良心起作用,道德良心對于保證操作的公平性也是一個關鍵的因素,最終解決問題之道在于提高社會誠信水平。
筆者認為,在我國,即便制定了公平的執行程序和有效的監督機制,政策執行的公平性還明顯受制于我國“人情社會”的現實。從這個意義上說,純粹的公平是無法實現的,我們只能盡量把不公平降低到最低限度。羅立祝
國內重點高校對高考加分政策的態度
在查詢了2010年全國100多所“211工程”高校的招生章程后,筆者發現,全國重點高校絕大部分承認各地高考加分政策。但在具體的專業錄取時,以實際高考成績為參照的又占大多數,實際高考成績相同時,優先錄取有高考加分者居多。高校對高考加分態度,大體有以下5種類型。
第一類,完全認可
廈門大學招生章程第七章第17條寫道:“我校原則上認可考生所在地省級招生委員會制訂的有關加(降)分政策。專業(類)錄取以考生的投檔分(高考分加照顧分)進行專業投檔。”
天津大學招生章程第四章第10條規定:“根據教育部文件精神,我校原則上認可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招生辦有關政策性加分的規定。專業錄取時以投檔分為準,分數相同時優先錄取實考分高的考生。”相關規定說明,這類高校在投檔和專業錄取時都以投檔分數為主,投檔分相同時以實際高考成績為主。
類似的高校有:北京大學、遼寧大學、河北大學、內蒙古大學、南京大學、南昌大學、廣西大學、海南大學、四川大學、蘭州大學、寧夏大學等。
第二類,投檔認可但專業錄取不認可
中國人民大學招生章程第四章第10條寫道:“對享受教育部和各省(區、市)教育主管部門規定的政策性加分投檔的考生,我校承認考生其中最高一項加分,且最高不超過20分。投檔后,我校按照考生實考分排隊順序進行錄退。在考生等效基準分相同情況下,優先錄取有政策性加分的考生或與報考專業相關科目分數高的考生。”中南大學招生章程第25條規定,學校在安排學科大類時,優惠分不計入總分,有優惠分者在高考文化總分相同的條件下優先錄取。這些高校招生章程表明,投檔時認可加分,但在專業錄取時主要以實際高考成績為主。
類似的高校有:清華大學、中國農業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吉林大學、鄭州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浙江大學、武漢大學、重慶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南開大學等。
第三類,投檔認可,但專業錄取態度不明
復旦大學招生章程第6條記載:“我校原則上認可各省級教委(或招辦)有關加分投檔的政策。”章程中說了認可加分政策,但是具體的專業錄取過程中,到底是以投檔分還是實際成績為主沒有說清,更沒有說明在投檔分相同時或實際分相同時,優先錄取何者。
類似高校有:同濟大學、新疆大學、山西大學、貴州大學、青海大學、華東理工大學、安徽大學、山東大學等。
第四類,不認可但又有所考慮
北京師范大學招生章程第三章第9條規定:“在高考實考分(江蘇:實考分和等級)相同的情況下,優先錄取相關科目分數高或教育部政策規定加分或降低分數要求投檔的考生。”
第五類,態度不明
在云南大學的招生章程中,筆者沒有發現關于對高考加分政策的態度表述。類似的高校有西藏大學。 實習生 程枝文
記者 葉鐵橋 來揚 實習生 周薇張晴 程枝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