簽約43小時后,北京時間3月30日16:30,李書福攜吉利收購沃爾沃談判團隊和主要成員在北京亮相,并召開了吉利收購沃爾沃的媒體見面會。
這場簡約而不失大氣的見面會已經深得沃爾沃高檔車的精髓,李書福一反國內常見的發布會形式,而是像在瑞典發布會那樣,與多位高管站在臺上接受媒體采訪。面對媒體“收購資金、中國落地以及未來規劃”等問題,李書福機智地回避了任何有關收購細節的問題。
但一天之后,在釣魚臺國賓館,面對政府官員、行業協會、經濟學家等高達150人的“吉利收購沃爾沃匯報會”上,有關這場并購的更多細節悉數起底。
一位與會人士透露,“外界誤會吉利了,尤其是備受關注的融資問題,根本不像外界所言。錢不是問題,對于收購資金、未來運作等,吉利已經有了一套巧妙的杠桿。”
消息人士透露,吉利收購沃爾沃的實際交易價格將遠遠低于18億美金,收購加運營的27億美金(約折合人民幣183億元)中,有些只是前期簽約需要,吉利集團自己掏出的41億元人民幣將成為后續資金的主體。而吉利還在醞釀,三年后實現沃爾沃在海外獨立上市,以打通未來運營的融資平臺。
實際交易價低于18億美金
“18億美金只是收購的標稱交易價格,雙方有調減機制,未來在雙方交割的過程中,實際交易價格將遠遠低于18億美元。”上述消息人士表示,但他不愿透露有關調減機制的具體細節。
一位常年做企業并購的律師向記者解釋,通常并購過程中,當事人雙方會在簽約收購價格(標稱價格)上進行價格調整機制的約定,一旦資產交割過程中發現某些資產與合同中不符,當事人中一方有權利按約定調整價格,由于簽約價格是被收購方根據資產定的,因此常見的都是價格降低,即調減機制。
曾有消息人士透露,吉利與福特談判最后的核心問題,正是調減機制。“就像一輛新車的售價為20萬元,但消費者最后買車時,新車自然按標出的價格計算,但如果是一輛已經用了一段時間的舊車,或者是一輛沒有行駛但卻已經庫存了一段時間的車輛,價格自然就會下來。”該人士用這樣的比喻來解釋調減機制。
如果上述消息屬實,吉利將用遠低于18億美金的價格獲得國際知名高檔車沃爾沃的相關資產。但福特為何愿意以這樣的價格將沃爾沃出售給國際知名度與資金實力都并不出色的中國民營企業吉利汽車?
李書福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全球三大名車之一的沃爾沃,不是有錢就能買得來的,一起競購的企業很多,都不差錢,福特選擇新的東家有它自身的價值取向和衡量標準,吉利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了競購資格。”
吉利負責并購的重要成員之一張秡透露,福特選擇吉利作為沃爾沃的出售對象,有著比資金更重要的因素。
張秡介紹,吉利從2008年初成立沃爾沃并購項目組后,用了一年多時間才向福特遞交了第一份收購建議書。這個建議書準備充分、數據詳實,給福特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奠定了福特愿意跟吉利談判的基礎。
一位前福特全球公關人士也向本報透露,吉利與福特達成的第一項協議就是,雙方在對外細節披露上要步調一致,遵守國際慣例。在隨后的時間里,吉利的確按照其承諾,與福特保持一致,即使成為首選競購方時,吉利福特聯合發布的聲明也是同步完成的,這讓福特對其專業化予以認可。
“最后達成的這項協議,實際上不單單是一個股權買賣協議,還涉及到大量相關的附屬合同和文件,整個協議的頁數超過1萬頁,所以雙方最后的達成是一個有利于吉利,有利于福特,也有利于沃爾沃的交易。”張秡表示,但他并未透露更多的協議細節。
吉利集團自掏41億元
“吉利收購沃爾沃的資金并非全是貸款,而是拿出了41億人民幣的真金白銀,因為最終交易交割會遠低于18億美元的收購價,所以吉利集團自有的41億元人民幣未來會成為收購資金的主體,貸款部分多是為了保障簽約和沃爾沃的后續運營。”消息人士透露。
根據媒體見面會上吉利首席財務官尹大慶的披露,吉利與福特簽約,收購價格加上后續運營的流動資金需求在27億美金以下,吉利已經將這部分資金準備好,其中,一半來自國內,另一半來自海外,而國內部分有51%來自于吉利自己。
上述消息人士透露,尹大慶口中的國內51%資金額即上述提及的41億元人民幣。這筆資金已于簽約前兩個月內,分兩批打入了吉利為收購沃爾沃專門設立的北京吉利萬源國際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吉利萬源”)。兩筆資金分別為4.8億元和36億元人民幣,加上吉利萬源2000萬元的注冊資金,共計41億元。
這兩筆錢的出資主體為北京吉利凱盛國際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吉利凱盛”)。注冊資料顯示,吉利凱盛的實際控制人為吉利控股,是吉利萬源的控股股東。而國內融資部分的剩余資金則是由吉利在中國的其他戰略合作伙伴提供。
消息人士透露,在吉利、福特聯合公布吉利為沃爾沃的首選競購方后,曾有多家國內民營和個人資本欲介入此事,為吉利提供融資。但李書福希望國內資金主體清晰,因此婉拒了多數資本,而是選擇了相對有實力的戰略合作者。
同時,吉利在境外募集了27億美元中約一半的資金,這些資金來源于美國、歐洲、香港等地,但是由于境外資金相對分散,所以吉利集團以41億元成為整個收購項目的最大出資人,成為實際的控股股東。
而對于吉利集團41億元人民幣的自有資金,上述消息人士透露,幾乎與吉利在香港上市公司吉利汽車(00175.HK)無關,“這筆錢主要來源于吉利集團的利潤”。
“李書福從2007年以來把吉利集團的利潤悉數存了起來,為的就是收購沃爾沃,而此前在戰略轉型、產品升級、包括之前收購澳大利亞自動變速器的公司所需求的資金則多數來自于吉利的香港上市公司。”上述消息人士透露。
2009年9月底,高盛投資3.3億美元收購吉利15%的股權,隨后吉利股票從9月份到12月份4個月內增長124%。
當時曾有媒體猜測吉利融資高盛意在為收購沃爾沃做準備。不過,尹大慶在接受本報采訪時已明確表示,融資高盛獲得的資金與收購沃爾沃沒有任何關系,這筆資金的去向已定,主要用于收購濟南、成都、蘭州的三家工廠。其中,蘭州工廠已經按其計劃落實,并進行了大規模的生產線擴張。
三年后沃爾沃或海外獨立上市
即使吉利已為沃爾沃準備了一定的前期運營流動資金,但以沃爾沃一貫的高研發成本來看,未來實現沃爾沃快速滾動發展的資金來源仍是媒體關注的焦點。
在已經披露出的吉利收購沃爾沃資金鏈中,更多的是銀行授信、資產抵押等貸款形式,獨不見其他資本運作方式,就連吉利的香港上市公司也發布公告強調,“本集團并未與吉利控股就有關吉利控股收購事項之任何合作機會進行磋商,亦未就任何合作形式制定日程表。”
但據上述消息人士透露,吉利早已為沃爾沃項目未來的運營制定了整套的金融模型,其中包括,三年后,待沃爾沃運營走上正軌后,運作沃爾沃汽車實現獨立海外上市,并以此實現更長遠的滾動發展。
之所以選擇海外上市,一方面是因為沃爾沃是全球知名的豪華車品牌,其安全、環保的產品特性已為全球所熟知,其品牌在海外也擁有足夠的知名度,有利于其更廣范圍的融資。
另一方面,經過本輪經濟危機,中國因素在國際資本市場備受追捧。沃爾沃被收購后,將與吉利、與中國產生更為緊密的聯系,這對其在國際資本市場上大打“中國牌”十分有利。
最重要的是,吉利從收購沃爾沃開始,就準備要延續沃爾沃品牌的國際化。李書福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曾反復強調,沃爾沃是沃爾沃,吉利是吉利,即使吉利收購了沃爾沃,沃爾沃仍將保持運營的獨立性。而沃爾沃在海外實現獨立上市,更有利于李書福這一目標的達成。(王秋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