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晚報4月5日報道 本報上周(3月31日)曾報道了《地價房價比:全國31%重慶28%》,高地價高房價近期再度成為公眾關注焦點。
日前,新華社連續發表了6篇聚焦房價的“新華時評”,矛頭直指地方政府,痛批當前房地產市場的根源所在——土地財政以及腐敗所釀生的高地價高房價。系列評論刊出后,立即在網上引起了重大反響,一些重點門戶網站爭相轉載。
從3月28日到4月2日,新華社以《紅火景象下的樓市之憂》為開篇評論,連續6天播發評論,對房地產當前的問題進行了全方位的解讀。
4月1日發表的題為《土地財政還能維持多久》的新華時評指出,“解決土地財政問題,當務之急是從制度安排上弱化地方‘以地生財’的沖動。”如何遏制沖動?文章建言,“給予地方更多的資金支持。”
評論指出,土地財政實際上是預支了未來若干年的土地收益總和。這種透支必然影響資本、資源的合理配置,損害地方經濟協調發展。
近期調控政策一覽
2009年12月9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個人住房轉讓營業稅征免時限由2年恢復到5年。
2009年12月14日溫家寶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增加供給、抑制投機、加強監管、推進保障房建設等四大舉措,明確表態“遏制房價過快上漲”。
2009年12月17日五部委聯合通知,規定開發商拿地首付款不得低于全部土地出讓款的50%。
2009年12月23日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明確,從明年起,不足5年的普通住宅轉讓,將按照其銷售收入減去購房款后的差額征收營業稅,非普通住房則將全額征收。
2010年1月10日國務院發布通知,要求增加保障房和普通商品房有效供給,抑制投資投機性購房需求,簡稱“國十一條”。
2010年1月18日中國人民銀行上調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
2010年2月20日銀監會發布《流動資金貸款管理暫行辦法》和《個人貸款管理暫行辦法》,打擊炒房者和投機行為。
記者連線
房產評論
出自親身感受
昨日上午,記者聯系到了新華社國內部評論室主任張建高,他告訴本報記者,全國兩會剛結束,來自代表、委員對房價快速上漲的聲音比較強,他們就開始策劃這一評論系列。
張主任表示,這是他們自己策劃出來的,主要是出于作為媒體人的責任感。他告訴記者,首先,最近一段時間以來,國土部等部門為抑制房價快速上漲出臺了一系列措施,特別是房價的上漲已經引起了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可以說上下已經形成了共識。
第二,張主任告訴記者,自己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開始到北京工作,已經在北京工作和生活了將近30年了,對于北京房價的過快上漲有親身的體會,房價的上漲速度已經遠遠超過了經濟增長的速度,也超過了老百姓收入增長的速度。
為此,兩會一結束,評論室就開始策劃房地產系列評論,規劃出這幾篇評論的方向,隨后,他們將工作安排給了記者,包括兩個分社的記者。法制晚報
新華時評觀點摘要
4月2日《稅收杠桿應發揮更大作用》
房地產市場健康與否,關乎經濟全局,房價高低更關乎百姓利益。因此,房地產調控應該迅速找到有效抓手。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健全,行政調控已不能解決所有問題,應該讓符合市場規律、可靈活運用的稅收杠桿發揮更大作用。
4月1日《土地財政還能維持多久》
瘋狂拿地、推高地價房價的背后,總能看到一些地方政府的影子。把出讓土地作為地方的主要財源,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一榮俱損的短期行為。如此情況下,又如何寄希望于地方政府主動控制房價?為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埋下隱患。
3月31日《瘋狂的房價叫板土地招拍掛》
從經濟學的角度講,現有的土地招拍掛屬于供給壟斷和需求競爭型。這種供給壟斷與需求競爭并存的模式,必然造成需求方惡性競爭,導致地價不斷暴漲。
3月30日《堅決清除房價中的“腐敗成本”》
從掌權者直接受賄后為開發商提供便利轉為較隱蔽的權房交易,低價購房、轉賣套利,繼而更隱蔽地以權力為干股,幕后參與房地產開發,房地產商與腐敗官員為逃避法律制裁,可謂煞費苦心。
3月29日《不能讓樓市成為投機者的樂園》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過去幾年我國房地產市場的投機色彩愈來愈濃:先有溫州炒房團,后有山西炒房團、內蒙古炒房團,他們南征北戰攻城略地……
3月28日《紅火景象下的樓市之憂》
2009年,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較上年增長16.1%,商品住宅投資增長14.2%,遠高于GDP8.7%的增幅。透支未來的賣地財政,決定了房地產市場難以持續,更意味著依靠這種方式拉動經濟發展難以持久。
解讀
系列評論可能為推物業稅開道
不無巧合。財政部部長謝旭人在近日出版的《求是》雜志上撰文說,政府將深化財政體制改革,健全中央和地方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財政體制。
謝旭人這一題為《堅定不移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的文章指出,在統一稅政前提下,研究賦予地方適當的稅政管理權,培育地方支柱財源,從而盡可能通過增加地方本級收入。再聯想起不久前國土資源部關于物業稅試點推出在即的表態,市場的浮想聯翩已是理所當然——眼下多數市場人士堅信,在不增加地方財政支配權力的前提下,地方政府“以地生財”這一局面很難由調控二字解決。而物業稅則被視作增加地方政府收入的當然選擇。
此外,謝旭人在《堅定不移深化財稅體制改革》一文中還提出,“完善社會保障籌資形式與提高統籌級次相配合,研究開征社會保障稅。”近十幾年來,開征社會保障稅是政府官員、學者和公眾討論的熱門話題。但作為具體主管財稅政策的部門高官,謝旭人是首位明確提出要開征社會保障稅者。
背景
3月樓市放量上揚
隨著去年年底調控政策的陸續出臺,樓市在今年年初一度出現成交量低迷的局勢。不過,進入3月份以后,樓市回暖步伐超出想象。
統計顯示,北京3月份二手房總成交量已經達到27820套,創出歷史上第三成交高峰。隨著成交量的回暖,北京3月份的二手房價格也開始飆升,當前北京市二手房均價在14650元/平方米左右,相比2月底的13460元/平方米上漲幅度達到了8.8%。
新房價格表現得更為突出。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北京商品房均價已經達到了21880元/平方米,相比去年同期的11615元/平方米已經上漲了88.4%。
數據顯示,3月深圳二手房成交接近100萬平方米,環比2月增1倍多。新房表現雖不如二手房,但成交面積也升至26萬平方米。
而這種“小陽春”態勢,在全國多個城市同時上演。
中原地產監測九城市調查數據顯示:3月19日-3月25日,一線城市中,廣州住宅成交量環比增幅超八成,呈強勁回暖態勢。北京成交量環比增幅也超過了四成以上,深圳和上海回升幅度則相對較小。二線城市繼續延續之前的回暖勢頭,天津、成都、杭州、重慶、武漢等城市成交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回升。
一線城市房屋空置率達40%
據統計,上海、北京和深圳房屋的空置率已達到40%,也就是說,將近一半房子是沒人住的。這樣的空置率十分驚人。
最近,國家電網利用智能網絡,在全國660個城市查出一個數據,總共有6540萬套住宅電表讀數連續6個月為零。也就是說,房子空在那兒沒人居住,很多房子在炒家手上,既不出租也不自用只為等著漲價,造成社會資源的極大浪費,也給銀行帶來了極大的風險。買房子在銀行有杠桿效應,20%的首付有4倍的杠桿效應,40%的首付有1.5倍的杠桿效應,只有50%的首付,銀行和個人的風險才是對等的。
租價比失衡導致房產泡沫
租價比(年租金與房價的比率)是不動產投資收益最為敏感的判斷指標,也是衡量不動產市場健康程度的重要參考。
一套房子的租價比=出租價格(一年)/房價(不含裝修與稅費)。如果這個比值低于4.5%,則說明該地區的房價存在泡沫;如果該比值高于5.5%,則該住房尚存在升值空間。
北京、上海、深圳、天津、杭州、青島等典型城市各類物業租價比的變化趨勢顯示,近5年來,由于供需失衡引致銷售價格相對租金水平的過快上漲,住宅和商業物業租價比總體呈下降趨勢,租售價格變化未能保持相應速度,住宅長期投資者的租金回報收益不理想,偏離理性投資者的正常投資回報率。
(本文來源:華龍網-重慶晚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