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醫改新坐標:政府為基本醫療保險買單]
[08年城鎮醫保補助翻倍至80元]
今天(26日)下午,衛生部部長陳竺代表國務院,向全國人大常委會作了關于城鄉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報告。面向100多位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陳竺報告了醫改的基本思路和框架,以及下一步的工作部署。
至此,社會各界空前關注、但因各方爭議紛紛一直難產的“醫改方案”,終于撩起了神秘面紗。
國務院早于2006年8月成立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部際協調工作小組。該小組由國家發改委與衛生部牽頭,協調16個部門,共同研究醫改的重大問題。協調工作小組先后委托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學、世界銀行、世界衛生組織等九家中外機構,進行獨立平行的醫改方案設計。
九套方案各持己見,與之相關的十余個政府部門立場也不盡相同。長達一年多的時間里,由于利益取向和觀念沖突,圍繞涉及醫改的幾大關鍵問題,各方基于不同立場激烈交鋒。但醫改中涉及萬民福祉的最核心內容,也在激烈交鋒中得到充分討論和反復碰撞,大的原則亦逐漸清晰,并獲各方認可。
“通過前一階段的工作,初步確定了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和總體框架。”今天的報告中,陳竺部長開宗明義。
“公益性”是醫改指導思想的關鍵詞
陳竺今天具體闡述說,醫改總體目標是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促進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
實現這一總體目標分兩步走。到2010年,在全國初步建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框架,努力緩解城鄉、地區、不同收入群眾之間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差距擴大的趨勢,有效緩解民眾看病就醫中的突出問題。到2020年,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形成多元辦醫格局,適應人民群眾多層次的醫療衛生需求。
陳竺描述,到2020年覆蓋城鄉的這一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包括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醫療服務體系、醫療保障體系、藥品供應保障體系等四大體系。以及與此相對應的兩項基本制度,即基本藥物制度以及醫院管理制度。這就是未來醫療衛生體制大廈的四梁八柱。
在統領醫改的指導思想中,“公益性”是一個關鍵詞。但方案在強調政府責任和投入的同時,也重視市場的作用。
此前,醫改是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還是保持醫療衛生服務的公益性,曾引發各方巨大爭議。在方案的設計醞釀過程中,始終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聲音。
陳竺今天表示,醫改必須堅持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和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強化政府責任和投入。同時,堅持預防為主、以農村為重點、中西醫并重的方針,實行政事分開、管辦分開、醫藥分開、營利性與非營利性分開,著眼于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目標。
此前,有關中國醫改學習哪個國家的現有模式,各方也是分歧巨大。一般而言,以英國為代表的全民醫保模式、以德國為代表的社會保險模式、以美國為代表的商業保險模式及以新加坡為代表的個人儲蓄模式,被視為四種主要醫療保障制度模式。這四種模式處理公平和效率問題各有獨到之處,亦各有利弊。
陳竺今天表示,中國醫改當“堅持立足國情,建立中國特色的醫藥衛生體制。堅持公平與效率的統一,實現政府主導與發揮市場機制作用相結合”。就長短期目標來看,則應“統籌兼顧,把完善制度體系與解決當前突出問題結合起來”。
強化政府責任和投入
陳竺今天明確表示,醫改要“確立政府在提供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中的主導地位”。他說,公共衛生服務將主要通過政府籌資,向城鄉居民提供均等服務。基本醫療服務由政府、社會和個人三方合理分擔費用,而特需醫療服務由個人付費或通過商業健康保險支付。
為此,中央和地方都要大幅度增加衛生投入,逐步提高政府衛生投入占財政總支出比重,提高政府衛生投入占衛生總費用的比重,政府投入兼顧醫療服務供方和需方。
陳竺表示,政府新增衛生投入將重點用于公共衛生、農村衛生、城市社區衛生和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障。
而且,政府投入將著力加快建立和完善“以縣級醫院為龍頭、鄉鎮衛生院為骨干、村衛生室為基礎的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其中,政府將重點辦好縣級醫院和每個鄉鎮一所衛生院,采取多種形式支持村衛生室建設,大力改善農村醫療衛生條件。同時,建立和完善以社區衛生服務為基礎的新型城市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與此同時,大醫院則要充分發揮承擔急危重癥和疑難病癥的診療、醫學教育和科研、指導和培訓基層衛生人員等方面的骨干作用。整合現有城市衛生資源,逐步實現社區首診、分級醫療和雙向轉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