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半月談網記者湯延涓報道,看病難,看病貴,藥價虛高,一直是我國醫療系統久治不愈的沉疴,老百姓對此詬病連連。近期,兩則偶然曝光的醫藥事件,將藥品暴利的黑幕再一次撕開。
據媒體報道,一種出廠價15.5元的藥品,經過醫藥公司、醫藥代表、醫生等環節,最后賣給患者的價格高達213元,銷售利潤超過1300%;而一種名為恩丹西酮的藥物,其零售利潤更是高達2000%。又據媒體披露:在寧波市第一醫院,醫生每開出一支通用名為氨曲南的藥品,可拿到6.5元的回扣。
從“醫生拿回扣”到“巨額利潤”,再清楚不過地暴露出了藥價畸高的幕后推手。
市場無序,流通環節潛規則盛行
“沒有最高,只有更高”,用這句流行語來形容當前以暴利著稱的藥價,尤為貼切。作為民眾治療疾病的藥物,為何變成了少數人牟取暴利的工具?老百姓比較通行的說法是:醫藥代表無孔不入,藥品回扣是公開的秘密。市場無序,導致流通環節潛規則盛行。
山東讀者王文武認為:在藥品價格高得離奇的背后,有兩個因素起決定作用:一個是權力,一個是金錢。為何藥品價格這么高?除了“以藥養醫”等機制的影響之外,監管部門、醫院(醫生)、醫藥代表、藥品生產商之間形成了一條利益鏈。
誠如本刊讀者所指出的,在這條長長的黑色利益鏈中,有關政府職能管理部門、醫療機構都在其中扮演著重要卻并不光彩的角色,藥品利潤被人為地分割成不同的份額,醫生們只不過是最下游的一個角色而已。
此前,媒體在追查蘆筍片1300%暴利的過程中發現,一些地方物價部門與醫療機構成為藥品暴利最大的推手,虛高藥價的源頭竟然來自有關政府部門的定價機制。
江西讀者羅瑞明認為,藥品暴利的最大問題就出在指導價上。像出廠價15.5元的蘆筍片,藥監部門定出的合法價格高達136元,到了醫院還可以再加價15%。這個指導價是怎么算出來的?根據是什么?
一位在國有醫藥公司主管過10年銷售的人士透露,我國生產的大部分西藥的生產成本還不到零售價的5%。正因為指導價過高,導致了整個藥品價格居高不下,甚至每降一次價,便宜藥品便只有死路一條,昂貴的藥品卻越來越得勢。
有讀者指出:招投標本應是藥品價格定奪最公正的渠道??墒?,在“指導價”的指導下,不少藥品招標會演變成了“拍賣會”、“天價”競價會。有媒體報道:藥店里零售價僅7元錢的血塞通,經過所謂“減少藥品流通成本”的集中招標采購,中標價竟然飆升到19.17元;更離譜的是,一片胃鉍治的中標價,竟然是市場價的14倍……這種招標能使藥價降下來嗎?
王文武說,雖然國家先后推出新醫改、基本藥物制度等,致力于降低群眾治病費用,但實際上,當前針對某一病例的藥品多達幾十甚至上百種,很多藥商為了占領某地市場,抑或在藥品招投標中一舉奪標,不惜削尖腦袋拉攏乃至賄賂藥品監管部門人員以及相關醫院的負責人、有關科室的主治醫生等,如此,經過多層“拔毛”后,藥價虛高也就不足為怪了。
今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陳重華算過一筆賬,按醫藥行業的潛規則,醫院所得的回扣是藥品零售價的20%~25%,即使保守一點,按15%計,全國一年的藥品回扣額也達450億元之巨。
對眾多公立醫院而言,政府補助杯水車薪,醫院發展和醫生收入靠什么支撐?于是,“以藥養醫”模式大行其道。難怪一些醫院甚至公開鼓勵醫生多開藥,開高價藥。在大多數醫療機構,藥品收入占其業務收入的大部分。醫院靠藥品提價“創收”,醫生則靠吃回扣“生財”,如此失范的行業風氣,形成了醫院對高額藥品回扣的生存依賴,也是藥品暴利越來越離譜的重要原因。
來自醫療系統的廣西讀者吳立成對此深有感觸。他說,高價藥進入醫院后,必須通過醫生的處方,才能實現高額利潤。而給醫生下達一定的經濟考核指標和藥品提成,就成了現今醫院管理慣用的兩大“殺手锏”。也就是說,醫生要想領到自己的基本工資和獲得更多的勞務獎金,必須多給患者開藥,特別是高價藥。
重慶讀者楊光志披露:醫生回扣額占藥價兩成,在藥企與醫生合謀下,在回扣單的誘惑下,“按病抓藥”便無端變異成“按藥找病”,小發燒當重癥治,大處方便由此頻繁地出現在不良醫生的筆端。一些醫院的半行政半企業性質,更使他們以吃回扣“自找收入養活自己”而理直氣壯。
行業失范,該如何整治?
河北讀者吳睿鶇建議,國家有關部門應給醫生“吃回扣”行為以精準的法律定性,盡快制定出實施細則。只有有法可依,才能有效遏制此類事件的頻頻發生。當然,除此之外,還應從醫療體制著手,一方面要打破醫療壟斷,形成醫院間競爭態勢;另一方面還要解決“以藥養醫”的問題。如果做到了醫藥分家,醫生只要跟藥沒有了直接聯系,藥品回扣就會自然杜絕。
無論是藥品流通環節的潛規則,還是醫療衛生人員吃回扣的問題,似乎總是媒體披露在先,有關監管部門反應在后。并且,這些問題的存在并非三朝兩日,為什么一直得不到有效整治?其次,現行的藥品定價機制存在哪些缺陷?需要如何改進?這些問題,都是值得有關部門重視并加以改革的。
安徽讀者徐經勝表示,當藥品成為攫取1300%利潤的工具時,有關部門有沒有決心和魄力去及時、有效地反省、審視現行的藥品流通機制,有沒有決心和魄力去瓦解那些利益集團的既得利益機制?否則,“看病貴”這座大山,真不知要再壓趴下多少百姓。
福建讀者孫瑞灼認為,我國目前的藥品定價機制存在巨大的缺陷,這種缺陷表現在:一是藥品定價沒有以嚴格核算藥品生產成本為前提,在這種情況下,政府指導價想不虛高都難。二是沒有建立藥品定價失真責任追究機制。從以前的經驗來看,藥價嚴重失真的背后往往有著權錢交易的腐敗,這是導致一些藥品定價虛高的重要原因。然而,我國目前還沒建立藥品定價失真責任追究機制,這一方面導致職能部門在藥品定價上不夠嚴肅認真,另一方面也導致腐敗的加劇。因此,要讓虛高的藥價真正降下來,就必須進一步完善我國藥品定價機制。在嚴格核實藥品生產成本的基礎上,建立藥品定價負責制——誰定價誰負責,一旦出現定價嚴重虛高的情況,一律追究相關人員的法律責任。
廣東讀者吳帥的看法是:在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藥價虛高問題為什么會解決得很好?不是因為藥企與醫療機構的自律與道德水平。關鍵在于,他們很重視政府部門對藥品價格監管的作用。政府不但對藥品定價有嚴格的管理政策,還會進行強度很大的規范化管理,通過介入談判、博弈、進行專門性的立法,絕不漠視市場上暴利藥的出現。通過這些強有力的手段與措施,來避免藥品暴利成為社會公害。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是:現行的醫療衛生體制,如果沒有制度性的變革,醫療衛生事業去市場化轉公益化的整體格局沒有改變,現存的痼疾依然難以根除。就像山東讀者王傳濤所說,如果時下的醫療體制與大環境不發生真正變革,至少還會有以下兩個方面的后果:其一,公眾將要買到更多的“1300%利潤”藥物;其二,在診療環節的費用同樣會被大幅度提高。
好在國家有關部門已明確表態,將采取有力措施,加強藥品價格管理,加大對流通環節惡意加價、牟取暴利行為的打擊力度,進一步降低虛高藥品價格。但愿藥價虛高、藥品暴利等問題將不再困擾老百姓!(《半月談》2010年第11期)
斬斷藥品暴利鏈條是關鍵
據央視報道,一種出廠價15.5元的藥品,經過醫藥公司、醫藥代表、醫生等環節,最后價格漲到了213元售賣到患者手中,利潤達1300%。記者調查發現,在這個環節中,開藥醫生獲利最多。據悉,醫院采購藥品有意回避低價藥,主動選擇高價藥,主要是鉆藥價加價政策的空子。(新京報5月17日報道)
多年來,“以藥養醫”的利益格局深深根植于醫療體制中,蠶食著病患利益。在這種體制之下,各種縱橫交織的利益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既得利益團體,這也成了醫改的巨大阻力。不僅扭曲了醫患關系,將醫院變成謀利工具,也極大地損害了病患利益,損害了社會利益。虛高的藥價成了“看病難”的重要原因。
據衛生部的數據顯示,近十多年來,藥品收入占醫院總收入的份額均維持在44%水平之上,一些中小型地方醫院甚至高達70%。這些數字的背后是醫院對一個個病患財富的掠奪,是醫德的集體淪喪和醫生價值觀的扭曲。所謂的“醫者父母心”早已被逐利的沖動取而代之。
此前,發改委確定了“高診費低藥費”的醫改方向,力求打破“以藥養醫”的利益格局。然而在現實操作中藥價不僅沒有降低,高診費反倒給患者帶來新的負擔。藥品從出廠到患者手中,中間環節層層加價,醫藥公司、醫藥代表、醫生等環節形成了一條共生共榮的利益輸送鏈條。在這條利益鏈上,最大的贏家無疑是掌有用藥決定權的醫生,而毫無博弈能力的病患則成了“食物”。
新醫改方案出臺之初,公眾一度認為拿到了斬斷這條利益鏈的尚方寶劍,可以輕松看病。然而,由于缺乏配套的制度,加上政府投入的不足和職能部門的監管缺位,暴利藥品仍舊大受醫院的歡迎。而曾被公眾寄予厚望的公立醫院藥品集中招標采購制,不但背離了招標采購的初衷,畸變成了“中標價越高越受醫院青睞”的現實。
事實上,此次央視所曝光的天價藥,只不過是藥價虛高的冰山一角。正如該醫院工作人員所言,“該院所有藥品價格,均經過湖南省物價部門審批的,且按規定招標采購”。不難想像,有多少虛高的藥品通過“招標采購”和“物價部門審批”披上了合法外衣。不得不說,職能部門在一定意義上也是藥價虛高的推手。
解決“看病難”,關鍵是要斬斷藥品暴利鏈條,關鍵是要落實“醫藥分開”,落實取消藥品加成的規定。相關職能部門不僅要對醫院的監管,加強對藥品生產、流通和購銷等環節的監管,擠壓藥價中的水分防止藥品虛高。同時,要構建起相關的制度為低藥價保駕護航,保證醫藥徹底分開,還原藥品正常價格。讓公眾切實享受到醫改好處。(作者:孫顯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