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財力配置向下傾斜,在夯實基層時突出幫扶重點。
一是盡最大努力緩解市縣配套壓力。省財政充分考慮基層困難,一方面不斷提高省級負擔比例,主動承擔配套資金的大頭;另一方面通過安排“五獎兩補”財力資金、轉貸市縣地方政府債券等多種方式,盡力提高市縣配套能力。二是確保鄉村兩級正常運轉。省財政下達專項資金3000萬元,啟動鄉鎮辦公用房維修改造工程;新增撥付補助資金2億元,使全省村級組織運轉經費保障水平達到村平4萬元;籌措1.3億元,支持建設3316個村級活動場所。三是建立政法經費保障新機制。按照“明確責任、分類負擔、收支脫鉤、全額保障”的改革要求,省財政籌措資金24.9億元,基本實現基層政法機關“吃皇糧”,并著力改善辦公辦案條件。四是向生態功能區和經濟轉型地區傾斜。經過積極爭取,我省武陵山脈被中央納入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范圍,獲得財力補助4.5億元。省財政下達資源枯竭城市補助資金2.9億元、采煤沉陷區治理資金1.4億元、整頓關閉小煤礦獎補資金1.5億元,支持資源地區的生態環境治理和產業整合轉型。
(四)宏觀調控積極主動,在應對危機時轉變發展方式。
堅持投資和消費并進,暢通內需上升通道。一是盡力擴大公共投資規模。在加大預算內基建資金投入的基礎上,積極爭取中央擴大內需投資80.9億元、發行地方政府債券82億元,重點用于城鄉安居工程、農村水利、學校醫院建設和環境保護等民生領域。二是通過融資緩解重大基建項目的資金瓶頸。建立健全省級鐵路、公路、土地資本和縣域經濟等融資平臺,積極對接資本市場,吸引多元投資主體參與經濟社會建設。三是精心培育消費熱點。重點抓好家電下鄉和汽車摩托車下鄉,共發放補貼10.6億元,帶動銷售107.4億元。積極推進汽車家電以舊換新、節能產品推廣工作,認真落實低排量小汽車車輛購置稅減半、個人住房銷售營業稅減免等稅收引導措施。
堅持減負和解難并舉,激活微觀經濟主體。在大幅減輕企業稅費負擔的基礎上,著力緩解兩項難題:一是推動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題。省財政牽頭出臺了緩解融資困難的18條幫扶措施,新增投入3.8億元、專項調度14億元,補充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公司資本金,建立并壯大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風險補償資金、發展專項資金、貸款貼息資金,對金融機構扶持中小企業進行獎勵。二是推動優化企業發展環境。省財政新增落實10.1億元,全額保障全省工商、質監、藥監系統履行職能職責的基本需要,嚴格實行“收支兩條線”。
堅持提質和升級并重,推動產業結構調整。一是狠抓產業創新能力建設。全省科技支出完成28.9億元,增長8.6%。省財政新增科技投入9300萬元,比上年增長18.2%,重點建設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二是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省財政籌措3億元,設立信息產業、生物醫藥、新能源3只創業投資基金,重點扶持處于初創期、成長期的創新型企業和高成長性企業。三是積極推動產業優化升級。省財政撥付承接產業轉移專項資金7500萬元,增加文化、旅游、有色、信息等產業引導資金1.2億元、企業技改資金1億元,下達落后產能淘汰獎勵資金4.6億元、節能改造資金2.8億元,并有效整合新型工業化等專項資金,統籌用于推進產業轉型、技術進步和節能減排。
二、2010年預算草案
2010年預算編制的指導思想是: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緊緊圍繞省委省政府的戰略部署,精心實施以“分稅分享”和“省直管縣”為重點的財政體制改革,科學調控,精細管理,切實抓好資源配置優化與資金績效提高的有機結合,積極促進經濟社會重大改革與財政穩健運行的緊密銜接,努力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與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統籌協調,致力實現經濟增長、財政增收、改革增效、民生增利,為富民強省作出新的貢獻。
2010年全省和省級財政收入增幅按12%安排,具體為:全省財政總收入1685.2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933.3億元,上劃中央收入751.9億元。全省財政支出安排1849.2億元,當年收支平衡。省級財政總收入503億元,其中,地方本級收入161.6億元,上劃中央收入341.4億元。省級財政支出359億元,當年收支平衡。
今年財政收支政策和工作重點是以下三個方面:
(一)繼續加大投入力度,在新的起點上加快解決重點民生問題。
服務“三農”方面。一是繼續完善農業補貼和價格支持機制。進一步完善糧食直補、農資綜合補貼政策,穩步增加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提高主要糧食品種最低收購價格,支持建立救災備荒種子儲備制度。二是繼續推進以農田水利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省財政預算安排2.1億元,支持加快水庫治理、灌區建設、泵站改造等水利重點工程建設,擴大小農水建設重點縣范圍,實施山塘清淤擴容工程。“一事一議”獎補試點力爭擴大到所有縣市。三是繼續完善財政金融聯動支農機制,努力推動農業產業化躍上新臺階。省財政新增3200萬元,加大對涉農貸款的獎勵力度,完善農業信用擔保體系,擴大農業保險承保面。新增農業科研和產業化資金6200萬元、農業綜合開發資金3000萬元,加快培育發展我省農業的大產業、大品牌。
支持社會建設方面。一是大力促進教育資源均衡配置。按照建設“教育強省”的要求,省財政新增教育支出6億元,比上年預算增長20%,重點支持義務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特殊教育等協調發展,落實中職農村困難學生和涉農專業學生免除學費政策,通過整合資源推動職業教育在擴大就業中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實施農村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二是全面推進“醫改”。省財政預算新增7.5億元,確保新農合、城鎮居民醫保制度的財政補助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將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增加到17.5元;繼續完善基層醫療服務網絡,抓緊推行基本藥物制度,穩妥推進公立醫院改革。三是結合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升社會保障服務水平。省財政預算新增3.2億元,支持實施事業單位績效工資制度;新增3.8億元,落實連續第6年的企業退休人員調待政策;新增1000萬元,支持農村低保制度和扶貧政策的有效銜接;安排3億元,盡力滿足廉租房建設、農村危房改造、棚戶區改造等安居工程的配套要求;積極推進“新農保”試點工作;擴大就業,支持創業。四是健全支持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新機制。省財政預算新增文物保護等專項資金2900萬元,繼續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將省級文化產業引導資金擴大到1億元,通過市場化運作,籌措資金30億元,設立“文化強省”發展基金,推進實施“文化強省”戰略。
(二)繼續改善宏觀調控,在更高層面上加快推動經濟轉型升級。
引導構建“穩投資、擴消費”的經濟增長新格局。一是公共投資進一步向惠民生和調結構傾斜。在保持政府公共投資合理規模的基礎上,重點保障在建項目和收尾項目的資金需求,突出加大對基礎設施、基礎產業、生態環保和民生領域的支持力度。二是健全社會投資跟進機制。加快完善激發民間投資的財稅扶持體系,支持打破市場準入壁壘,鼓勵民間資本進入公共服務領域;切實落實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各項措施,用好扶持企業上市引導資金,支持企業通過資本市場融資;充分利用增值稅轉型等稅收手段,推動企業擴大再生產。三是調整完善家電下鄉、以舊換新等刺激消費政策。通過大幅提高產品限價、調整產品選擇模式、改進補貼發放方式、引入中標企業淘汰機制等辦法,使消費者擁有更大的選擇空間和更優質的產品。四是強化引導消費升級的政策體系。通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社保體系來增強居民消費能力,通過成品油稅費改革、煙酒消費稅調整等稅制手段來引導理性消費,通過扶持文化、旅游等第三產業來鼓勵服務消費,通過補貼高效、節能和新能源產品來推動環保消費。
豐富完善“轉方式、調結構”的財稅扶持新機制。一是激勵企業自主創新,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省財政新增科技投入5700萬元,重點支持產學研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提高關鍵環節和關鍵部件的自主創新能力。二是限制落后產能和過剩行業,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全面落實重點產業振興規劃,堅決抑制高耗能、高排放和產能過剩行業的重復建設,加快傳統產業技術革新改造,加強安全生產隱患整治。三是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提升產業層次。把發展新能源、新材料和新產品作為扶持的戰略重點,推進綠色經濟和循環經濟,發展低碳經濟。四是擴大開放,拓展產業發展空間。支持優勢企業加快兼并重組、與央企對接、引進戰略合作伙伴。省財政新增安排3700萬元,對航線航班開發給予獎勵,支持上海世博會等重大商務活動。
(三)繼續推進財稅改革,以更高標準來加快構建有利于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
一是正式推行財政體制改革。從2010年1月1日起,調整完善省以下財政體制,在收入劃分上實行“分稅分享”改革,在管理體制上實行“省直管縣”改革。這是我省繼1994年分稅制改革后又一次重大體制重建,必將更好地激發中心城市和縣域經濟發展活力,推動形成各級政府共同培植財源、合力發展經濟的新局面。二是下大力氣推進稅制改革。按照中央部署,適時統一內外資企業和個人的城建稅、教育費附加制度。改革完善資源稅制度,推進礦產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改革,健全生態環境補償機制。三是盡快完善預算管理體系。認真組織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和社會保險基金預算的編制工作,加快構建“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國庫集中收付體系,健全預算編制、執行和監督“三位一體”的動態監控機制。
今年的形勢錯綜復雜,我們將積極會同相關部門緊密跟蹤,準確判斷,積極應對,扎實工作。一是開源增收,厲行節約。探索財源建設新路子,依法加強收入征管。進一步強化精打細算、勤儉辦事的觀念,切實降低行政成本,2010年省直機關購車用車經費、出國費、會議費和辦公信息化建設資金實行零增長;行政基建規模在去年壓減15%的基礎上再壓減10%;嚴格控制慶典、論壇和招商支出,對未納入省委省政府年度規劃的,一律不予安排經費;支持整合各類招商活動,鼓勵開創小規模、專業性、高效率的招商引資新模式。二是統籌兼顧,突出重點。全面支持經濟社會加快發展,準確把握薄弱環節和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差異,從老百姓反映最強烈、受益最明顯的問題入手,加大對關鍵領域、重大改革和困難地區的支持力度。三是把握形勢,相機抉擇。在保持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的同時,密切關注并切實針對經濟社會運行中的新情況新問題新矛盾,及時調整調控的力度、節奏和重點,盡早防范各類潛在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