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根除人治,樹立法治
法治正在成為一種新的思維方式,但新的生活方式的形成畢竟要有一個過程:依法決策還沒有完全替代拍腦袋決策,權大于法的現象還沒有完全根除,一些地方和行業還存在特權意識,積淀在一些官員意識深處的封建意識、人治思維遇有適當氣候還會以各種方式表現出來。
中共中央黨校研究生院院長、教授卓澤淵強調,社會中大量存在的矛盾必須積極主動地去正視和化解,而化解矛盾不論用什么方式,都只有在法治的軌道上進行,才能達成或保持社會的和諧。
六、尊重個性,寬容自由, 兼收并蓄
改革過程中,由于利益和價值主體多元化,面對相對多元的訴求,一些官員仍抱守“家長心態”,聽不進不同意見,看不得“個性官員”;一些官員畏畏縮縮,甘當“老好人”,不愿在官場上冒尖,擔心“木秀于林,風必摧之”;一些官員思想僵化,唯命是從……種種官場存在的“潛規則”,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解放思想的進程。
華東政法大學政治學研究院副院長、教授袁峰對此點評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尊重個人按照自己的意愿行動和思考的權利,但它同時也不允許對社會中其他人的權利構成無理侵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僅要求人與人之間的權利平等,而且主張在人民內部產生利益矛盾之后要有寬容的美德,提倡一種協商、互諒、妥協的意識和價值觀。官員應當在推動中國社會變革的進程中積極營造尊重個性、寬容自由的經濟環境和社會氛圍。
七、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
現實生活中,個別官員不僅嚴重地脫離了群眾,而且公權私用、貪污腐敗、生活墮落腐化;不僅對群眾的疾苦不聞不問,而且官商勾結、官黑勾結欺壓群眾;不僅做不到當“人民公仆”的要求,而且在公眾的視線內明目張膽地搞“特權”、搞“三公消費”等傷害群眾感情的“軟腐敗”。
國家行政學院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竹立家指出,群眾關注的問題,涉及“民心”向背的問題,就是應該引起官員們高度重視的問題,有些問題講了許多年、對問題嚴重性的認識也很深刻,甚至如何改革的好主意也不少,但就是改革的進展不大,比如情、權、利的問題就屬于這樣的問題。現在到了必須解決的時候了。
八、人才是第一資源
據《中國人才發展報告》顯示,由于用人觀念和制度安排存在欠缺,中國的人力資源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人才浪費情況觸目驚心。首先,人才高消費趨向非常明顯。其次,內耗嚴重,排斥競爭。這種情況在一些黨政機關表現得頗為明顯。最后,人才的閑置性浪費也相當普遍。有些單位領導從小團體利益出發,甚至憑個人好惡決定人才的去留和升遷。
上海復旦大學教授、博導王桂新認為,現行社會制度并沒有真正把人才或人力作為“第一資源”來認識和開發利用,可以說,這是造成落后的根源所在。在當今知識經濟社會,應該大膽在制度上改革創新,更加重視人力資本投資,只有這樣才能變“人口”大國優勢為“人力資源”大國優勢,才能“事半功倍”地加快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現代化強國的建設進程。
九、當官要經得起選查,財產要經得起晾曬
縱觀各類腐敗案件不難發現,官員收入不透明是引發種種腐敗的重要原因。從近年來查處的各類腐敗案件看,一些官員并非一開始就腐敗,而是通常經歷一個思想意識逐漸變化的過程,在生活細節上放縱自己,或者被配偶、子女拖下水,一步步蛻變為腐敗分子的過程。領導干部樹立“當官要經得起選查,財產要經得起晾曬”觀念的緊迫性和重要性可見一斑。
中共北京市委黨校副校長、教授殷慶言分析至指出,官員財產申報制度的缺失,已是反貪腐體制中的“短板”。所謂財產申報制度,是指國家公務員依照法定的期限和方式向有關機關如實申報其財產狀況及變化情況,并接受有關機關監督檢查的法律制度。財產申報的內容主要包括動產、不動產、有價證券、債權、債務、禮品饋贈以及可能與公職發生沖突的利益等。國際經驗表明,官員財產申報制度是從源頭上遏制腐敗的利器,是人類文明在限制權力與預防腐敗上的智慧結晶,被譽為“陽光法案”,在全世界民主法治國家普遍實行。
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
近年來,個別官員對百姓之事不聞不問,不管不顧,甚至傷民、損民。有的不深入群眾,工作脫離實際;有的工作方法簡單粗暴,強迫命令;有的掩蓋矛盾,欺上瞞下;有的對群眾疾苦熟視無睹,麻木不仁;有的甚至侵占群眾利益,以權謀私,等等。
中共中央黨校政法部副教授肖立輝指出,權力是一把雙刃劍,它既可以為民做事,也可以肥一己之私。為人民執好政,服好務,是當代官員的神圣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