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選)
中國生態現代化的前景分析,可以從兩個角度進行。第一個是絕對進展,就是中國生態現代化的實際進展。第二個是相對水平,即中國生態現代化與世界水平的相對比較。本章第一節分析了世界生態現代化的前景,它們是中國生態現代化的未來國際背景。21世紀中國生態現代化的前景,同時受國內進步和國際環境的影響。
1、中國生態現代化的幾個情景
分析中國生態現代化的前景,必須有假設條件。首先,假設21世紀是一個和平的世紀,沒有世界規模的戰爭,或者中國沒有卷入世界規模的戰爭。其次,假設21世紀中國國內不發生現代化的斷裂。其三,假設21世紀中國生態現代化指數的增長率不低于20世紀后30年的水平。那么,可以分析中國生態現代化的前景。
在過去的30多年里,中國生態現代化具有“應急反應型”的特點,是相對被動的。如果按照過去30多年的歷史經驗進行預測,就是一種保守的預測。如果未來中國能夠調整策略,采用積極主動的“預防創新型”戰略,那么,中國生態現代化將達到更高水平。我們相信,中國會采取更加積極主動的生態現代化戰略,因為它是實現現代化的國家需要。
所以,可以按兩種發展模式,分別進行預測(表3-36)。
第一種是被動模式,按中國過去30多年的經驗進行預測??梢苑謩e按1970~2004年、1980~2004年、1990~2004年生態現代化指數的年均增長率進行測算。
第二種是主動模式,按發達國家過去30多年的經驗進行預測。德國是提出生態現代化理論的國家,德國生態現代化水平處于世界前列。我們分別按德國和高收入國家平均的1970~2004年、1980~2004年、1990~2004年生態現代化指數的年均增長率進行測算。
如果按中國經驗預測,那么,2050年中國生態現代化指數為65~84分,接近2004年發達水平的下限(80分),即接近2004年的世界先進水平的下限。
如果按德國經驗預測,那么,2050年中國生態現代化指數為98~108分,大致相當于2004年高收入國家平均值(99分),即達到2004年的世界先進水平。
如果按發達國家經驗預測,那么,2050年中國生態現代化指數為76~91分,超過2004年發達水平的下限(80分),即超過2004年世界先進水平的下限。
如果按照1980~2004年發達國家年均增長率預測,2050年世界中等水平的下限大約是,生態現代化指數為78~126分,平均約為100分。
所以,如果中國采取主動模式,生態現代化指數可能在2050年達到100分左右,大致相當于2050年的世界中等水平,大約相當于2004年的世界先進水平。
按照上面的三種預測,尚不能判斷2100年,中國生態現代化的相對水平。
2、中國生態現代化水平與發達國家的比較
在本章第一節采用了1970~2004年、1980~2004年和1990~2004年三種速度,分別估算21世紀發達國家的生態現代化水平(表3-8)。其中,1990~2004年的年均增長率最大,1970~2004年的年均增長率最小,1980~2004年的年均增長率居中。
如果按1980~2004年年均增長率估算,對于發達國家是一種適中的估算。這里,以1980~2004年年均增長率估算為例,分析中國生態現代化與發達國家的比較(表3-37)。中國的估算,分別按中國、德國和高收入國家的1980~2004年年均增長率做三種估算。
如果這種估算成立,那么,在21世紀前50年內,中國生態現代化指數仍將低于發達國家。在21世紀后半葉,中國有可能先后趕上日本、澳大利亞、瑞士、意大利、加拿大、奧地利、法國和瑞典的水平。如果是這樣,21世紀末中國生態現代化將有可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當然,這僅僅是按1980~2004年年均速度的一種估算,是一種可能性。
3、中國生態現代化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一些中國學者開始介紹歐洲的生態現代化理論,并嘗試用這種理論分析中國的環境政策和環境管理。雖然迄今為止,生態現代化理論沒有引起社會的足夠重視,但生態現代化的實踐已經扎根中國。例如,生態建設、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游、環境評價、自然保護、污染防治和環境管理等。
在21世紀前50年,中國生態現代化將面臨什么樣的機遇和挑戰呢?這是一個需要專題研究的問題。根據目前的認識,中國生態現代化的機遇和挑戰,不僅來源于國內的經濟發展和環境變化,也來源于世界生態現代化本身和國際環境。
首先,提高全民生態意識,加速從物質社會向生態社會轉變。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大國。在有些時候,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沖突是難免的。如果不能提高全民的生態意識,普及生態現代化知識,轉變社會發展模型,實現從物質至上社會向生態平衡社會的轉變,中國遲早都會達到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的承載極限。如果超過承載極限,資源枯竭,環境退化,就可能成為一種不可逆轉的現象。我們子孫后代的生存空間,就將面臨嚴重威脅。
其次,加速經濟模式的生態轉型,提高經濟生態化水平。經濟模式的生態轉型是在生態學原理的指導下,實現經濟發展模式的生態合理化。具體講,就是經濟結構非物化、經濟活動綠色化、經濟制度和經濟觀念生態化、經濟增長與環境壓力脫鉤。它要求,降低經濟的物質比重、資源比重、能源密度、廢物密度和污染密度,提高經濟的物質生產率、資源生產率、能源生產率和廢物再利用率等。
其三,加速消費模式的生態轉型,鼓勵綠色消費。中國消費模式與發達國家有很大差異。究其原因大約有兩個,一是現代化水平比較低,二是消費結構不合理。目前,中國服務消費僅占27%,發達國家服務消費約占40%;中國人均服務消費僅98美元,發達國家人均服務消費在5000美元左右;中國有機農業比例不到1‰,發達國家有機農業在4%左右。所以,中國消費有很大的成長空間。如果能夠及時調整消費觀念和消費模式,提倡和鼓勵綠色消費,降低物質消費比例,提高服務消費比例,提高綠色產品、環保產品和有機食品的消費比例,就可以極大地緩解中國的資源和環境壓力。
其四,制定國家能源戰略,防止能源危機的劇烈爆發。在過去30多年里,人均國民收入與多數自然資源沒有顯著關系,但與人均能源生產和能源消費的相關性非常顯著。隨著中國現代化的推進,能源的鋼性約束,會越來越大。許多發達國家都曾經歷了能源危機的痛苦洗禮。在很大程度上,中國能源危機的發生,將是不可避免的。如何建立長效的能源戰略,控制和緩解能源危機的爆發,降低其破壞和影響程度,是十分緊迫的戰略性工程。
其五,建立長效預防機制,降低自然災害的影響。根據1994~2003年期間的平均值,中國自然災害受影響人口比例,遠遠超過發達國家和世界平均水平,是美國、德國和英國等100多倍。建立自然災害的預防、預警和應急機制,控制自然災害的影響,勢在必行。
其六,建立生態補償機制,讓現代化惠及全體國民(見中國生態現代化的歷史啟示)。
其七,提高環境信用水平,建設環境責任制(見中國生態現代化的歷史啟示)。
其八,充分利用全球化的機遇,開發國際資源和市場。國際自然資源和環保市場,是全球化的重大機遇,是實現中國生態現代化的有利因素,可以和應該充分利用之。
其九,落實《全國生態環境建設規劃》,加速西部地區的生態現代化。繼續推進西部的生態建設,并向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雙贏的生態現代化轉型,是西部的希望所在。
其十,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建設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提高公共管理的科學水平,減少形象工程;發展循環經濟,節約物質資源;防止污染的國內轉移,控制環境不公平;轉變“人定勝天”的傳統觀念,建立“人地和諧”的現代意識,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摘自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中國現代化戰略研究課題組《中國現代化報告200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