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25日在黑龍江省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黑龍江省省長 栗戰書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省政府,向大會作工作報告,請審議,并請政協委員和列席會議的同志提出意見。
(一)
2009年,是極不尋常的一年。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沖擊,在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的堅強領導下,經過全省上下共同努力,經濟社會實現了平穩較快發展。初步核算,全年地區生產總值達到8288億元,比上年(下同)增長11.1%,連續8年保持兩位數增長。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實現2905.5億元,增長12.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5029.1億元,增長37.6%。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實現641.6億元,增長10.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3401.8億元,增長19.2%。以上指標的增長除一般預算收入外,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進出口總額162.2億美元,下降29.9%;實際利用外資25.1億美元,下降5.5%。
——認真落實省委的總體戰略部署,去年是“八大經濟區”和“十大工程”建設實現良好開端、取得重大進展的一年。按照省委提出的建設“八大經濟區”和“十大工程”戰略部署,深入開展調查研究,分別制定了發展規劃和實施方案。層層落實責任制,將具體建設任務分解到市(地)和部門,形成了行政協調、產業互動、資源整合、互利共贏的區域合作機制。把項目建設作為重要載體,圍繞優化結構、產業升級、自主創新、節能減排、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著力建設一批大項目、好項目,眾多產業群正在崛起。哈大齊工業走廊已列為國家扶持的重點產業集聚區;東部煤電化基地發展速度超過全省平均水平;兩大平原農業綜合開發試驗區建設推動了糧食產能再上新臺階;大小興安嶺生態功能區實現了森林面積、森林蓄積和森林覆蓋率“三增長”;東北亞經濟貿易開發區建設向縱深推進;哈牡綏東對俄貿易加工區建設步伐加快;北國風光特色旅游開發區帶動了全省旅游業快速發展;高新科技產業集中開發區建設呈現強勢上揚的良好態勢。“十大工程”穩步推進,一些制約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難點問題得到有效化解。“八大經濟區”和“十大工程”已成為我省發展的新亮點,成為我省應對危機保增長的重要支撐,成為推動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
——加強產業指導,打出“政策組合拳”,去年是應危機、遏下滑、保增長取得重大成效的一年。深入貫徹落實中央“一攬子”計劃和宏觀調控政策,制定了裝備、石化、輕紡、醫藥、冶金、建材、電子信息等7個重點產業的振興方案,有效地指導了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從實際出發,打出了一整套“政策組合拳”,省政府制定出臺了《關于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全省經濟更好更快發展的意見》、《關于幫助企業保增長促發展的政策措施》、《關于城市棚戶區改造的實施意見》、《關于實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進一步穩定就業局勢的意見》等23個文件,涵蓋了經濟、社會、民生,工業、農業、服務業、基礎設施建設、對外開放等十幾個領域,涉及財稅、金融、土地、用工、社保、煤電油運等方面上百條政策。這些政策共為企業減負2億元,幫助500多戶企業恢復正常生產,新增產值約1000億元、利稅50億元,提供就業崗位50萬個,形成了巨大的政策溢出效應。在政策引導下,全省金融機構貸款發放創歷史最高,2009年底貸款余額6145.7億元,增長34.2%,增長速度為20年來最高,有力支持了保增長、促發展。針對金融危機對我省關鍵領域的沖擊,去年年初我們果斷提出,力保可能下滑的石油、石化、煤炭、裝備制造四大骨干產業不下滑、少下滑;大力培育和扶持潛力大、成長性好的高新技術、旅游、物流、房地產、國內貿易、對外貿易、醫藥、食品、冶金、建材、建筑、礦產、節能環保、文化等14個行業、產業。實際運行中,四大骨干產業“遏下滑”和14個重點行業、產業“保增長”成效顯著。全年石油天然氣開采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515.2億元,下降38.4%,四個季度同比降幅連續收窄;石化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269.8億元,下降0.5%,降幅控制在既定范圍內;裝備制造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231.4億元,增長7.3%;煤炭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83.4億元,增長9.7%。重點企業也實現了企穩回升,全省100戶重點監測企業開工率達到100%。14個新經濟增長點在保增長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除礦價款收入、對外貿易額、冶金工業主營業務收入、物流運輸業產值下降外,其它均實現了正增長,且增幅都在10%以上。其中,旅游業總收入增長16%,建筑業產值增長28%,節能環保產業產值增長16.3%,文化產業增加值增長16.9%,醫藥工業主營業務收入增長20.9%,內貿額增長19.2%,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增長22%,食品工業主營業務收入增長33.3%,建材業主營業務收入增長29.6%,房地產業產值增長54%。這些產業的快速發展,有效抗擊了金融風暴的沖擊和風險!
——搶抓機遇上項目、擴內需,去年是全省固定資產投資最多,基礎設施建設規模最大、成效最為明顯的一年。充分發掘生產性內需潛力,把大項目建設作為保增長的重要引擎,全年固定資產投資創歷史最好水平。積極爭取到國家96個專項、4748個項目,獲得中央預算內投資135億元,地方政府各類配套資金達到185.2億元,帶動國有企業和民間資本投資超過900億元。千方百計保障項目建設用地,重點推進的300個大項目進展順利。交通“三年決戰”的關鍵之年成果豐碩。高速公路和一、二級公路實際交工和主體交工15項、1791公里,超出計劃41%,創歷史之最。哈齊客運專線、牡丹江至綏芬河擴能改造、前進鎮至撫遠、古蓮至洛古河一期工程等7個鐵路項目全部按計劃開工建設。伊春、大慶、雞西機場建成并投入使用,全省機場數量居東北地區首位。水利工程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新建了尼爾基引嫩擴建一期工程和三江平原9處大型灌區工程,對19處大中型灌區進行了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開工了5處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項目,建設了西山、桃山二期等重點水源工程,對167座病險水庫進行了除險加固。這些項目完成后,可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積765萬畝。電力項目加快發展。續建了牡丹江第二發電廠熱電聯產擴建項目,建成了佳木斯發電廠熱電聯產等項目,在建風電項目規模達到104萬千瓦,重點推進哈爾濱供電區輸變電等城市電網建設、改造項目和農村電網完善項目。據測算,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吃配省內鋼鐵、水泥等建材行業產品,折合產值超過290億元。充分挖掘生活性內需潛力,緊緊圍繞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完善消費政策,增強居民消費能力,培育消費熱點。組織開展了引導城市連鎖經營和超市向農村延伸發展“農家店”的“萬村千鄉”市場工程、便利消費進社區和便民服務進家庭的“社區雙進”工程和“家電下鄉”、“汽車(摩托車)下鄉”等活動,城鄉市場購銷兩旺。內需擴大拉動了生產,生產增長促進了增收,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2566元,增長8.5%;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206.8元,增長7.2%。投資和消費的大幅度增長,既確保了當年發展,又為長遠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