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結
從18世紀初到21世紀末的400年,無疑是世界現代化的大舞臺。本章研究的時間跨度約為400年(1700~2100年),研究方法包括過程分析、時序分析、截面分析和情景分析等,研究對象包括世界整體的現代化、世界六個領域的現代化和世界范圍的國家現代化,研究內容涉及世界整體、世界六個領域和131個國家的100個分析指標等,包括世界現代化的過程、結果、動力和模式研究,包括世界生活、結構、制度和觀念的現代化研究等。這種研究加深了對世界現代化的歷史、現實和前景的認識。
首先,世界現代化的事實和前景。2006年世界人口超過65億,聯合國會員國有192個。關于世界現代化的事實和前景的分析,只能是一種概覽,不可能面面俱到。比較重要的事實包括:世界現代化的起點、終點、階段、結果、結構、國家、人口、完成時間和國際追趕等;比較重要的前景包括:21世紀世界現代化的路徑、水平、結構、國家、人口和國際差距等(表1-95)。
① 世界現代化的事實:18~20世紀發達國家約占12%~15%(約有12~20個國家),100年里發達國家降級概率約8%~23%,發展中國家晉級概率約1%~5%;2006年完成第一次現代化的國家約有35個,2006年進入第二次現代化的國家約有29個,2006年享受現代化生活的人口約10億;20世紀成功晉級發達國家的國家包括芬蘭和日本等。
② 世界現代化的前景:21世紀世界現代化約有三條路徑,2100年第二次現代化指數的世界先進水平大約是2005年的5倍,世界平均水平大約比世界先進水平落后50年;21世紀完成第一次現代化的國家將達到99~107個,進入第二次現代化的國家將達到84~89個;大約44%的分析指標的國際差距可能擴大,大約42%的分析指標的國際差距可能縮小;大約2~4個發達國家可能降級為發展中國家,大約1~5個發展中國家可能晉級發達國家;享受現代化生活的人口將達到12~17億,其中,新增人口約2~7億。按7億計算,約5億可能來自發展中國家。
③ 21世紀具有很大不確定性。21世紀的影響因素很多,許多因素的變化是非線性的。本章關于世界現代化的前景分析主要是基于1980~2005年和1990~2005年的年均增長率的估算。這種線性分析方法的分析結果,只能提供未來情景的一種可能性,而不是準確的預測。
其次,世界現代化的歷史啟示。世界現代化進程研究可以獲得很多的歷史經驗和啟示。
① 世界現代化既是一種世界潮流,也是一種社會選擇。選擇現代化的國家就會推進現代化,但不同國家是不同步的。拒絕現代化的國家和社會,就會努力保持原有(現存)生活方式;雖然社會變化也會發生,但與人類文明前沿的物質生活差距會逐步擴大。
② 世界現代化既是一種文明進步,也存在不少“副作用”。不同階段的副作用不同。第一次現代化的副作用包括環境污染、生態退化、貧富差距和經濟危機等。第二次現代化的副作用包括信息鴻溝和網絡犯罪等。上一個階段的“副作用”,可以成為下一個階段的工作重點;解決上一個階段的“副作用”,可以成為下一個階段文明進步的新方向。
③ 世界現代化以國家為基礎,以世界為舞臺。一般而言,國家現代化是世界現代化的基本單位,世界現代化的國際體系是國家現代化的競爭環境。國家現代化和國際競爭共同決定了國際體系的結構和變化,國際體系和國家自身努力共同決定了國家的國際地位及其變化。世界現代化是國家現代化、國際競爭和國際體系變化的大合唱。
④ 世界現代化既有普遍的基本共性,也有廣泛的多樣性。在世界現代化的每一個層次和每一個方面,都可以發現大量的共性特點,從世界生活、結構、制度到觀念都有一些共性;同樣,在世界現代化的每一個領域和每一個階段,都可以發現大量的多樣性,包括水平、速度、模式和形式的多樣性等。世界現代化的共性和多樣性,并不相互排斥,而是客觀規律的兩種形態。
⑤ 世界現代化既有國際分化,也有國際趨同。一般而言,經濟效率的國際差距擴大,經濟結構的國際差距縮小,如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的國際趨同;人均收入的國際差距擴大,社會結構的國際差距縮小,如城市化和教育結構的國際趨同;政治行為的多樣化,政府結構的國際趨同;文化觀念的多樣化,文化產業和文化設施的國際趨同等。分化和趨同發生在不同方面。
⑥ 世界現代化既需要縱向比較,也需要橫向比較。世界現代化的縱向比較可以反映人類文明的進步,可以分析國家絕對水平的提高。世界現代化的橫向比較可以反映文明發展的國際差距和地理分布,可以分析國家相對水平和國際地位的變化。如果國家絕對水平提高的速度慢于其他國家,那么,它的相對水平和國際地位就會下降;反之則上升。世界現代化的國際比較必須是科學合理的,有些指標不宜進行發展水平的國際比較,如語言等。
世界現代化的國際比較可以發現很多重要事實。例如,世界現代化的截面結構是它的歷史結構的一個縮影,人類文明的截面結構是它的歷史結構的一個縮影;2000年人類文明的截面結構是從人類誕生到2000年的人類歷史進程的一個縮影,2000年世界現代化的截面結構是從世界現代化起步到2000年的世界現代化歷史進程的一個縮影。發展中國家可以在發達國家看到自己未來的文明結構和生活質量的縮影,但不同國家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會有差別。
⑦ 世界現代化存在“馬太效應”,人均收入的國際差距不斷擴大。在國際體系中,雖然多數國家人均收入都會提高,但富國越來越富,窮國越來越窮,低收入國家相對貧困化。如果以按2000年價格計算的人均GDP為分析指標,從1960年到2000年,高收入國家與低收入國家的絕對差距從約8584美元擴大到25767美元,相對差距從42倍擴大到66倍。如果以按1990年價格計算的人均GDP(PPP)為分析指標,從1960年到2000年,高收入國家與低收入國家的絕對差距從約6577國際美元擴大到21163國際美元,相對差距從6倍擴大到21倍。
⑧ 世界現代化沒有最佳模式,只有理性選擇。在過去300年里,有些國家保持發達國家的地位,有些國家成功晉級,有些國家地位下降;比較它們的發展模式,沒有得到具有明顯傾向的結果(表1-96)。地位上升的國家,在第一次現代化過程中,既有工業化優先、民主化優先和城市化優先模式,也有經濟優先、教育優先和協調發展模式等;在第二次現代化過程中,既有知識化優先、信息化優先和生態化優先模式,也有協調發展模式等。所以,不同國家需要研究和尋求自己的合適模式,而不是簡單模仿其他國家的做法。
⑨ 世界現代化的國際體系基本穩定,國家的國際地位可以變遷。在過去300年里,在131個統計數據比較齊全的國家中(2000年人口超過100萬的國家),發達國家的數量約為12~20個,比例約為12%~15%;發展中國家的數量約為89~113個,比例約為85%~88%。在100年里,發達國家降級概率約為8%~23%;發展中國家升級概率約為1%~5%。
⑩ 21世紀發展中國家仍有成功機會,但晉級發達國家的概率比較小。依據過去300年的歷史經驗,21世紀發達國家將有20個左右,發展中國家有100多個,約1~5個發展中國家有可能晉級發達國家;100多個發展中國家將爭奪5張晉級發達國家的門票。21世紀享受現代化生活的新增人口可能約有7億,其中,大約5億可能來自發展中國家;21世紀發展中國家的人口有可能達到80~100億;大約100億發展中國家人口將爭奪5億張享受現代化生活的門票。(摘自:中國現代化戰略研究課題組 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中國現代化報告2010》 何傳啟專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