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我國是世界上生態脆弱區分布面積最大、脆弱生態類型最多、
生態脆弱性表現最明顯的國家之一。我國生態脆弱區大多位于生態
過渡區和植被交錯區,處于農牧、林牧、農林等復合交錯帶,是我
國目前生態問題突出、經濟相對落后和人民生活貧困區。同時,也
是我國環境監管的薄弱地區。加強生態脆弱區保護,增強生態環境
監管力度,促進生態脆弱區經濟發展,有利于維護生態系統的完整
性,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牢固樹立
生態文明觀念,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必然要求。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生態脆弱區的保護。溫家寶總理多次
強調,我國許多地方生態脆弱,環境承載力很低;保護環境,就是
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就是保護中華民族發展的根基。《國務院
關于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定》明確指出在生態脆弱地
區要實行限制開發。為此,“十一五”期間,環境保護部將通過實施
“三區推進”(即自然保護區、重要生態功能保護區和生態脆弱區)
的生態保護戰略,為改善生態脆弱區生態環境提供政策保障。
本綱要明確了生態脆弱區的地理分布、現狀特征及其生態保護
的指導思想、原則和任務,為恢復和重建生態脆弱區生態環境提供
科學依據。
一、生態脆弱區特征及其空間分布
生態脆弱區也稱生態交錯區(Ecotone),是指兩種不同類型生
態系統交界過渡區域。這些交界過渡區域生態環境條件與兩個不同
生態系統核心區域有明顯的區別,是生態環境變化明顯的區域,已
成為生態保護的重要領域。
(一)生態脆弱區基本特征
(1)系統抗干擾能力弱。生態脆弱區生態系統結構穩定性較差,
對環境變化反映相對敏感,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擾發生退化演替,而
且系統自我修復能力較弱,自然恢復時間較長。
(2)對全球氣候變化敏感。生態脆弱區生態系統中,環境與生
物因子均處于相變的臨界狀態,對全球氣候變化反應靈敏。具體表
現為氣候持續干旱,植被旱生化現象明顯,生物生產力下降,自然
災害頻發等。
(3)時空波動性強。波動性是生態系統的自身不穩定性在時空
尺度上的位移。在時間上表現為氣候要素、生產力等在季節和年際
間的變化;在空間上表現為系統生態界面的擺動或狀態類型的變化。
(4)邊緣效應顯著。生態脆弱區具有生態交錯帶的基本特征,
因處于不同生態系統之間的交接帶或重合區,是物種相互滲透的群
落過渡區和環境梯度變化明顯區,具有顯著的邊緣效應。
(5)環境異質性高。生態脆弱區的邊緣效應使區內氣候、植被、
景觀等相互滲透,并發生梯度突變,導致環境異質性增大。具體表
現為植被景觀破碎化,群落結構復雜化,生態系統退化明顯,水土
流失加重等。
(二)生態脆弱區的空間分布
我國生態脆弱區主要分布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區、南方丘陵區、
西南山地區、青藏高原區及東部沿海水陸交接地區,行政區域涉及
黑龍江、內蒙古、吉林、遼寧、河北、山西、陜西、寧夏、甘肅、
青海、新疆、西藏、四川、云南、貴州、廣西、重慶、湖北、湖南、
江西、安徽等21 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主要類型包括:
(1)東北林草交錯生態脆弱區
該區主要分布于大興安嶺山地和燕山山地森林外圍與草原接壤
的過渡區域,行政區域涉及內蒙古呼倫貝爾市、興安盟、通遼市、
赤峰市和河北省承德市、張家口市等部分縣(旗、市、區)。生態環
境脆弱性表現為:生態過渡帶特征明顯,群落結構復雜,環境異質
性大,對外界反應敏感等。重要生態系統類型包括:北極泰加林、
沙地樟子松林;疏林草甸、草甸草原、典型草原、疏林沙地、濕地、
水體等。
(2)北方農牧交錯生態脆弱區
該區主要分布于年降水量300~450 毫米、干燥度1.0~2.0 北
方干旱半干旱草原區,行政區域涉及蒙、吉、遼、冀、晉、陜、寧、
甘等8 省區。生態環境脆弱性表現為:氣候干旱,水資源短缺,土
壤結構疏松,植被覆蓋度低,容易受風蝕、水蝕和人為活動的強烈
影響。重要生態系統類型包括:典型草原、荒漠草原、疏林沙地、
農田等。
(3)西北荒漠綠洲交接生態脆弱區
該區主要分布于河套平原及賀蘭山以西,新疆天山南北廣大綠
洲邊緣區,行政區域涉及新、甘、青、蒙等地區。生態環境脆弱性
表現為:典型荒漠綠洲過渡區,呈非地帶性島狀或片狀分布,環境
異質性大,自然條件惡劣,年降水量少、蒸發量大,水資源極度短
缺,土壤瘠薄,植被稀疏,風沙活動強烈,土地荒漠化嚴重。重要
生態系統類型包括:高山亞高山凍原、高寒草甸、荒漠胡楊林、荒
漠灌叢以及珍稀、瀕危物種棲息地等。
(4)南方紅壤丘陵山地生態脆弱區
該區主要分布于我國長江以南紅土層盆地及紅壤丘陵山地,行
政區域涉及浙、閩、贛、湘、鄂、蘇等六省。生態環境脆弱性表現
為:土層較薄,肥力瘠薄,人為活動強烈,土地嚴重過墾,土壤質
量下降明顯,生產力逐年降低;丘陵坡地林木資源砍伐嚴重,植被
覆蓋度低,暴雨頻繁、強度大,地表水蝕嚴重。重要生態系統類型
包括:亞熱帶紅壤丘陵山地森林、熱性灌叢及草山草坡植被生態系
統,亞熱帶紅壤丘陵山地河流濕地水體生態系統。
(5)西南巖溶山地石漠化生態脆弱區
該區主要分布于我國西南石灰巖巖溶山地區域,行政區域涉及
川、黔、滇、渝、桂等省市。生態環境脆弱性表現為:全年降水量
大,融水侵蝕嚴重,而且巖溶山地土層薄,成土過程緩慢,加之過
度砍伐山體林木資源,植被覆蓋度低,造成嚴重水土流失,山體滑
坡、泥石流災害頻繁發生。重要生態系統類型包括:典型喀斯特巖
溶地貌景觀生態系統,喀斯特森林生態系統,喀斯特河流、湖泊水
體生態系統,喀斯特巖溶山地特有和瀕危動植物棲息地等。
(6)西南山地農牧交錯生態脆弱區
該區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過渡的橫斷山區,行政區
域涉及四川阿壩、甘孜、涼山等州,云南省迪慶、麗江、怒江以及
黔西北六盤水等40 余個縣市。生態環境脆弱性表現為:地形起伏大、
地質結構復雜,水熱條件垂直變化明顯,土層發育不全,土壤瘠薄,
植被稀疏;受人為活動的強烈影響,區域生態退化明顯。重要生態
系統類型包括:亞熱帶高山針葉林生態系統,亞熱帶高山峽谷區熱
性灌叢草地生態系統,亞熱帶高山高寒草甸及凍原生態系統,河流
水體生態系統等。
(7)青藏高原復合侵蝕生態脆弱區
該區主要分布于雅魯藏布江中游高寒山地溝谷地帶、藏北高原
和青海三江源地區等。生態環境脆弱性表現為:地勢高寒,氣候惡
劣,自然條件嚴酷,植被稀疏,具有明顯的風蝕、水蝕、凍蝕等多
種土壤侵蝕現象,是我國生態環境十分脆弱的地區之一。重要生態
系統類型包括:高原冰川、雪線及凍原生態系統,高山灌叢化草地
生態系統,高寒草甸生態系統,高山溝谷區河流濕地生態系統等。
(8)沿海水陸交接帶生態脆弱區
該區主要分布于我國東部水陸交接地帶,行政區域涉及我國東
部沿海諸省(市),典型區域為濱海水線500米以內、向陸地延伸1~
10公里之內的狹長地域。生態環境脆弱性表現為:潮汐、臺風及暴
雨等氣候災害頻發,土壤含鹽量高,植被單一,防護效果差。重要
生態系統類型包括:濱海堤岸林植被生態系統,濱海三角洲及灘涂
濕地生態系統,近海水域水生生態系統等。
|